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82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诗歌与戏剧的魅力有目共睹。由莎翁的诗作与戏剧,戏格“惩恶扬善”及戏剧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莎士比亚活在他的戏剧里,戏剧的隐秘即他精神的隐秘。莎翁对人性的痴迷和对自身人类的反省与批判,使其作品在人道、神道与反人道的矛盾间徘徊,所幸莎翁的宗教固执并不强烈,因而他的神道信仰大都消融在他的人道实践里。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裘力斯&;#183;凯撒》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悲剧之一,该剧的语言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运用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从语境信息、会话含义、指标语、言语行为和语俸等方面来分析《裘力斯&;#183;凯撒》,有助于更好理解莎翁纵横开舍、曲折多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4.
王苏平 《学语文》2002,(2):12-12
作为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通过戏剧动作、冲突来表现主题。全剧的戏剧动作主要有七个:一是戏剧开场(序曲)。动作:械斗。两个世仇之家蒙太古家和凯普莱特家“三次为了口头上的一句空言,引起了市民的械斗”。这时的剧情充满了仇恨的调子。二是开端。场景是朱丽叶家的舞会。动作:一见钟情。罗密欧化妆前来一睹芳容,场面非常的喧闹,这通常是喜剧的开端。三是发展。这一段是另一种风  相似文献   
5.
在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缺乏认识,误称中国人为契丹人,又贬称“契丹人”为骗子手、盗贼、坏蛋。莎士比亚在他的两个剧本里用了“契丹人”一词,也人云亦云,把这个字当作贬词。这种文化的对立是由当时中西文化的隔绝和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和詹姆斯一世时代,伦敦的酒馆业相当发达,城内及泰晤士河南岸的滨河地区,小酒店星罗棋布。当时,小酒店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场合,各色人等都喜欢上小酒店闲聊、议事、争斗、甚至筹划重要的活动。其中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是其中的常客之一。  相似文献   
7.
衣裳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可是我不记得是谁了,他曾说过更彻底的话:我们平常以为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是与众不同,其实,那多半是衣裳装扮起来的,我们在画像中见到的华盛顿和拿破仑,固然是奕奕赫赫,但如果我们在澡堂里遇见二公,  相似文献   
8.
9.
王凤 《海外英语》2022,(20):205-206
由于莎士比亚时代的政教关系动荡不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呈现出互相融入、互相抵制的局面。在探究莎士比亚时代的伦理环境的基础上,以哈姆雷特和哈尔王子形象为例,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王子形象进行研究,探究世俗伦理和宗教伦理思想对王子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范若恩 《政治思想史》2022,(4):41-48+197
群氓与看客之辨为各个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也是莎士比亚研究史上一个争论长达400余年的重要命题。令人感兴趣的是,鲁迅在其早年和晚年分别对同一部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中著名的群氓场景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他少年期间将剧中罗马群众归约为被煽动操纵的无理性群氓,而在其晚年则将其解读为政治力量角逐博弈中的冷漠复仇看客——其启示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从侨易学理论视野解析,这一转变与其留日、北上、赴沪等人生跋涉行旅的物质位移产生的“异质相交”以及基于此的精神质变有着密切关联。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解读,并非全然冲突对立,而是体现了鲁迅如何还原出莎士比亚对群众现象丰富复杂的思考,从而达至变之上的恒常之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