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5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翟燕 《现代语文》2005,(11):12-15
结果式"得"字句是指"谓词 得 结果补语"的句子.聊斋俚曲是清代蒲松龄所作的通俗谣曲,语言俚雅参半,大致反映了清中叶以前山东内部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后期近代汉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语料.  相似文献   
192.
《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呼唤人类自然天性的回归,崇尚平等自由,讴歌人道主义精神等民主思想意识。且以理想追求与非现实情节与人物完善的结合,原物之特征与人物性格的自然统一,浓郁的情感色彩与传神细节的高度融合而形成独具一格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93.
蒲松龄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作家,但是几千年的男权思想却禁锢了他的想象。他在《聊斋志异》中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爱情故事,但情爱模式却不脱书生、青娥和书生、侠女两类,而且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视角的。  相似文献   
194.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主体的小说。与之前的此类描写相比,关注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况,使内在世界转化为可见的外部世界,就成为该小说生活描写的显特点。这一特点是通过精神的物质生活化、精神的被占据状态、精神的戏剧性、自我显现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5.
清代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学言小说的顶峰之作,作品不但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而且还讲述了许多生活哲理,对人们的生活起了极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6.
《贾奉雉》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名篇之一。作者以荒诞的笔调述说着一个士人的故事,其实也借此揭示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遭遇。传统士人品格与八股文化人格的两难选择,自我拯救的努力与精神逍遥的无奈,构成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作者以泣血的哀感寻求灵魂的安顿;同时又以凛然的风骨探寻着自身的文化归属。而贯穿全篇的隐喻结构,使作品的...  相似文献   
197.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198.
《穷汉词》作为蒲松龄俚曲中唯一一篇没有情节的短剧,通过穷汉之口写出了下层民众的生活困窘,内心的酸楚,其实这是蒲松龄自身生活的写照,以此表达其对贫穷生活的控诉,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9.
郭妍 《科教文汇》2008,(17):160-16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对后世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0.
《全国新书目》2012,(12):142-143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刘建军等著2012.12 24.00元9787515313122十几位高校教师写给学生们的几十封书信。讨论一个不寻常的话题——信仰。什么是信仰,怎样来把握信仰?信仰对社会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意义?是否没人都需要信仰,是否人人都具有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出怎样的信仰选择,树立起怎样的信仰呢?本书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