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一、<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句教材注解:"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两个注解都有误,因为:  相似文献   
62.
《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这样注解的:夺,强取。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63.
论《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这部恢宏的历史作,在经过千年的风雨冲刷之后依然放射着夺人的异彩。司马迁以自己独特的笔法,独道的见解,切身的考证.记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皇帝、贵族、官司吏、将士、学、游侠、卜、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使许多史家更加难以望其项背的,是《史记》首开史书记载经济活动的先河。  相似文献   
64.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65.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66.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6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对这句中的"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教师教学参考书也将此句翻译为:"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玉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相似文献   
68.
本文讨论了《史记·日者列传》中的五个语词,认为“诵易”是“诵习”之误,“顺理”、“夸严”、“观采”是同义复词,“纪差”是一个古历法用词。  相似文献   
69.
《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一同划归为通俗吴语方言文学视阈下的写作,在选材与叙事风貌上我们足以洞见二者间的极大类同.韩邦庆有意以吴语对抗京语,目的是提升吴语文学的地位;而金宇澄既要运用母语方言进行文学思维写作,又要拿捏沪语在已普及的国语之上出现的分寸尺度,二者就呈现面貌与读者接受度而言必定存迥.本文拟通过《海上花列传》与《...  相似文献   
70.
从《屈原列传》看屈原是一个文学形象,《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不是屈原创造了屈原的故事,而是局原的故事创造了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