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2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集邮报》在9月里曾发起讨论一一“邮书的印量为什么越来越少?”不同意见色彩缤纷,读来饶有兴味。学长邵林先生对现状有点悲观,他写道,“一流选题已经用完,二三流的类似之作已经唤不起读的激情……”有趣的是,同一版上,杜铁胜先生的“调侃”章,指责《中国集邮大辞典》“错漏百出”,1996年卖195元,1999年“修订版”卖298元,他买了前“着实后悔”。《中国集邮大辞典》名扬世界邮坛,屡屡获得大奖,为中国走向集邮强国奠下了一块基石,其属“一流选题”是毫无疑问的。哪容得有人如此“调侃”呢!  相似文献   
92.
<正> 5月4日,恰值中国青年节纪念日和北京大学校庆95周年,在北京大学勺园举办了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180万字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品评会。著名学者匡亚明、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祖谟、周一良、吴小如、阴法鲁、金开诚、朱天俊、潘树广等以及新闻出版界伍杰、高炳章、宋镇铃、吴道弘、沈昌文、傅璇琮、吴泰昌、潘国彦等先生均到会并讲了话,对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93.
教养的证据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相似文献   
9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界先后出版了一些档案专业外语辞典,诸如牛创平、赵海林、张平安、李德宽、徐玉清编的<英汉档案学词汇>、丁文进、何嘉荪、方新德、许士平编译的<英汉法荷德意俄西档案术语词典>、黄坤坊编的<俄英汉档案学词典>、陈兆祦、黄坤坊编著的<简明档案学词典>等,对加强中外档案业务、学术交流,以及开展档案业务工作、档案学理论研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促进作用.不久前,我本人有机会接触到由王久明主编的<档案学辞典>(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Files)一书,甚感兴趣,浏览数遍,略有所感,深感有必要向档案同行推荐、介绍海峡彼岸的档案专业英汉辞典,并作如下简评.  相似文献   
95.
96.
国外知识组织研究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眼于当前国外知识组织研究的趋势,主要集中探讨了知识组织中的通用系统、词汇配置、协调能力、偏见认识、Internet与搜索引擎、资源发现、辞典研究、视频表示等方面。同时还涉及了该领域书目进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97.
《日清会话辞典》日本明治时期由日本学者并中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为日本人学习清末中国北京官话的课本,是19世纪西方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同北京话研究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语言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8.
赵义山先生主编的《明清散曲鉴赏辞典》选曲广泛、精当,鉴赏到位,编排科学,做到了普及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对明清散曲经典篇目的传播和研究大有裨益。然而,在翻阅《辞典》时,我们发现其中对一些曲家生卒年、籍里、身份、曲作数量等方面的记述仍存有不足或错误。  相似文献   
99.
《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修订本)集掌故、名胜、诗词为一体,把辞书编纂和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山水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其大胆创新是源于准确的文化定位。作者较好处理了视觉文化、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值得辞书界去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0.
一首仅43个字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自选入中学课本,便引出无数的解读与争论,即使是教材(注释)、教参以及权威工具书《元曲鉴赏辞典》也互有矛盾。争论大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都"何指?第二,"秦汉"何指?第三,"经行"何意?第四,"伤心"内容到底有哪些?第五,是兴亡之感还是现实之叹?看起来这些问题似乎都不难,但为什么大家却争论不休呢?除了"见仁见智"外,恐怕主要还是没有充分联系词人生平、写作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