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51.
魏华 《考试周刊》2010,(52):3-4
英语写作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能否写出地道的句子,有了漂亮的句子,用适当的连接词和过渡语将其连句成段,再加上一些亮点词汇的点缀,就可以组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因此,写作练习应该把重心放在遣词造句上。  相似文献   
152.
美文就是语句非常优美的文章。美文之"美",一是指形式美,包括遣词造句、音韵节律,品读再三,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二是指内容美,慧眼独具,一语中的,或如石上清泉,悦人耳目;或如霹雳乍响,振聋发聩。所谓培养写作美文能力,是指培养学生作文能够做到思想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文字工丽,具有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构思巧等完美创新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3.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在学生的实际。学生们往往是在教师的"逼迫"之下去应付一篇,教师批改后,学生并未引起重视。所以,尽管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初中毕业,仍不见学生作文能力有多大长进。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初中阶段,有没有合适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大面积的、卓有成效的提高呢?  相似文献   
154.
迄今为止,图式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英语阅读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中。相比之下,用它来解释英语写作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从图式理论的视角,通过遣词造句、篇章布局和内容扩充三个层次来探讨图式对四、六级写作的作用,以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5.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作者必须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  相似文献   
156.
陈智 《编辑之友》2002,(2):54-55
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编者,良好的文学功底,上佳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7.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朗读万能”的一种思想倾向。一些教师思想中存在误区,以为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就是一读到底,或没有目的地进行朗读体会,或在同一层次的理解水平上反复进行朗读。而我认为,阅读教学要善于发掘文本的精彩之处,寻找能有效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点”来进行深化。如教材的言外之意蕴含丰富处、感慨抒发强烈浓郁处、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遣词造句准确精妙处、出自省略开展想像处等,都值得教师好好钻研.好好点拨。  相似文献   
158.
翻译文化学派的学者认为,译者进行翻译创作时肯定受到所处年代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译作也打上了年代的烙印。文章的切入点是社会文化条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试图比较《简.爱》两个中文译本的不同措辞。每一本译作都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但前提是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中。  相似文献   
159.
<正>当前的初中作文写作教学往往从谋篇布局入手,但收效甚微,写作依然是学生的弱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杜甫等大家尚且为遣词造句或痛苦或喜悦,我们在教学中当然也要重视遣词造句。笔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胡小林的指导下,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别样的遣词造句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借助"韵",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国汉字意蕴丰富,同样的意思有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学  相似文献   
160.
李坤 《红领巾》2007,(11):50-51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迷恋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带来的无限遐想,也曾醉心于“燕子停在几痕细线上”的“痕”字流露的若有似无的朦胧美吧。这些可算是古人说的“着一字而尽风流”了。不过“绿”也好,“痕”也罢,在我们享受唯美语言的同时,更应该折服于诗人们、作家们在遣词造句上所下的功夫与所花的心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