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青田隐居是刘基由仕元到仕明的转折点,其中的疑点也颇多。我们认为,刘基辞官隐居的具体时间是至正十九年春夏之际,其原因包括元王朝崩溃、自己被降职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国珍无关。在隐居青田期间,刘基的心态经历了前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对朱元璋集团的态度也由排斥转变为支持。刘基本无出山的打算,在朱元璋集团的多次邀请下才勉强出山,并成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  相似文献   
132.
陶渊明并非天生的隐者。其青年时代 ,不时唱出一些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歌 ,便是明证。这也是公认的常识。问题是 ,既然并不是天生的隐者 ,那么归隐之后他是如何面对冷寂的隐居生活的呢 ?也就是说 ,他如何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言 :“无怨无悔 ,乐此不厌。”诚然 ,陶渊明性爱自然 ,由于“久在樊笼里” ,那么 ,“复得返自然”之时 ,其欣喜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这种欣喜并不是一贯的、永恒的。他是一位情感敏锐的诗人 ,也曾是“猛志逸四海”的人 ,并不是一位普通而又平凡地生活着的一般人 ,…  相似文献   
133.
个人化过程的一个方面,是日益的孤独。与世界分离的状态,会令人产生恐惧感。为了避免孤独和恐惧,人必须逃离。逃避中唯一积极的方法就是自发地进行创造地工作,在创造中获得自由。审视狄金森寂寞的一生,不难发现她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4.
在唐初诗坛上,王绩高情胜气、独步当时。王绩辞官归隐,一方面是由于仕途艰险、政治失意;另一方面也是性分使然。作为田园诗的有力继承,王绩和陶渊明有许多近似之处。王绩创作的重点是表现隐居生活及乡村景色、山水风光。风格朴素平易,意境浑融,语言浅淡清新,讲求音律对伏。从诗歌发展史看,王绩是陶渊明田园诗向王孟山水田园诗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5.
2004年6月24日,我们这支野外生物考察队到达了考察的最后一站——澳大利亚西部的塔斯马尼亚州,那里有一片方圆1.5万公顷的广阔灌木林,很多濒危保护动物都隐居其中,威尔逊教授希望能发现一些罕见动物并跟踪它们的生活,多拍一些珍贵的照片带回去。事情进展得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  相似文献   
136.
艾珺 《文化学刊》2013,(3):188-191
隐士之"隐",非但是一种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亦一种境界,一种情趣。 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1693-1772)的《洄溪道情》有一首《隐居乐》,诗云: 避却红尘,觅个幽栖。绳床铺草。土壁涂泥。瓦盆贮酒。石瓮藏齑。笋皮为帽。荷叶裁衣。盛来麦饭滑。煮得菜根肥。想人生富贵繁华,谁能保得长相系。  相似文献   
137.
唐朝名臣李渤的籍贯史传失载,一般认为是洛阳人。出仕前他隐居庐山,事迹模糊。通过考察,李渤实际上是成纪人,在庐山隐居至少有六年之久。  相似文献   
138.
梅韵     
自古以来,我国的士人多爱梅花。宋朝的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被誉为绝唱。其实披检篇秩浩翰的咏梅诗词,万籁千响,各种灵秀,我想不该因和靖先生一联工丽,就轻许其为压卷之作吧。下面我想涉猎一下诗海梅韵。  相似文献   
139.
马致远的《西华山陈抟高卧》是隐居乐道剧的典范之作,剧作以道教宗师陈抟为主人公,演绎陈抟隐居避乱,借算卦之机指明赵匡胤有帝王之命,赵匡胤称帝之后请陈抟入朝享受荣华富贵,陈抟坚拒,汝南王郑恩以美食和美女相诱,陈抟亦不为所动,后陈抟返回西华山隐居修道。隐居乐道剧《西华山陈抟高卧》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陈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理想化政治的追求:对明君贤臣的渴求、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是儒家身国共治理念深刻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40.
书房叙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从诸葛亮隐居过的古隆中调往成都时,只有三麻袋图书。来到了买书极其方便的大都市,而且又在出版社工作,家存图书的剧增是不用说的了。刚来成都,是寓居在四川省妇联单位宿舍一套两居室的旧房间,三个大书架立于卧室.着实有点惹眼,来我家的人都免不了说一句“这是书呆子的家”,孩子的妈妈并无不满,只是无奈地笑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