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类永藻 《钓鱼》2007,(1X):66-66
对联,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子”“门联”“楹联”,它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以其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这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雅俗共赏,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52.
面塑奇葩     
鹿耀世  大言 《出版参考》2007,(11):51-51
早在宋代,民间即有面塑作品问世。它主要取材于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和戏曲人物。发展到近代,已成为登堂入室、雅俗共赏的艺术,得到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的钟爱并予以珍藏,在面塑形成的不同流派中,北方的面人汤(子博)、面人郎(邵安)、面人曹(仪策)是著名的三家。中年作者刘荫茹即是已故面人曹的得意弟子。她18岁从师学艺,孜孜以求,极其用心,不但继承了曹先生作品精华,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3.
樊蕴华  李海松 《河北广播》2004,(6):78-78,80
写下这个题目,心理真犯嘀咕,有时共赏,有时分赏,岂不是自相矛盾?但是反复考虑受众的现实性和广播电视文化发展趋势,二者并不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54.
翻开报纸,人们的视线往往很自然地会落到照片上,因为新闻图片不受语言、职业、学识、年龄以及民族和国度的限制,是靠形象语言说话的,雅俗共赏,很受读者的喜爱和青睐。但是,现在报纸上出现的一些新闻图片,却画面平淡、人物呆板、形象虚假造作、故作姿态,有的就是一个场景,加上一大段文字说明,难以冲击读者的视觉,读者不屑一顾,更谈不上感染力了。这种情况,新闻图片何以在报刊中唱主角,怎能发挥两翼齐飞的功能作用呢?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是以图片自身的形象说话为原则,强化新闻照片形象动感的表现力,让瞬间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相似文献   
55.
张书Xin先生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前中央大学教授,因其画风清新典雅,妙丽卓绝,通俗易懂,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故在20世纪30年代即名震中外,为了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曾两度赴美举办画展,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赢得了彼方人士的高度赞赏,因其成就突出,我国老一辈名流学者如:蔡元培,马叙伦、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吕凤子等均分别撰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56.
电影是一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一看就懂"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门属于大众的艺术,是大多数人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然而,随着城市电影院票价的居高不下和农村乡镇电影队的解体,近年来普通大众几乎一年都看不上一场电影,电影观众群急速萎缩,从涵盖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阶层的大众化迅速演变成城市年轻白领的小众化。  相似文献   
57.
陈灵爱 《福建教育》2005,(12A):11-11
一本优秀的教育刊物,不仅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还要融可读性和人文性于指导性之中,做到雅俗共赏。改版后的《福建教育》就有这份魅力,不仅装帧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栏目设置和亲和的风格更是吸引了我的目光。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慧心”栏目里的文章。如果一个作品能给人带来某些思考,使人受到某方面的启迪.应该就可以称之为好作品。我觉得“卷首”文章就堪称好作品,也是我每期阅读的首选。文章虽小.却异彩纷呈.荡涤人的心灵。每次读完.感觉就像品一口清茶.满嘴余香。  相似文献   
58.
陈立寿 《考试周刊》2012,(70):30-31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也是一种自由发挥度大、艺术表现力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深得历代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的书体。同时,行书贴近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书体,因此学好行书和加强行书笔画训练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9.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东汉乐府民歌的双璧 ,它被流传下来并为人们所喜爱 ,不仅是因为它文笔流畅、韵律和谐 ,更主要是它塑造了罗敷形象。罗敷形象的艺术魅力在于她那外表与内在统一的美 ,也在于她质朴中透着高贵、淡雅中显露豪华 ,可谓是雅俗共赏。罗敷形象具有乡村妇女和上层贵族的两种特征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诗歌原是由民间百姓所创作 ,后来又被文人重新加工 ,所以在罗敷形象中既表现出百姓的生活理想也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0.
杨宛 《文教资料》2008,(5):13-14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得到广泛的流传,影响非常大,是与其词的通俗性密切相关的.柳永的俗词不讲含蓄,俗中有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一泻无余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使词摆脱士大夫的贵族气而回到平民之中去,他的词成为市井小民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元曲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