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2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唐代的诗歌发展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了其姊妹艺术的特点。仅从音韵角度,就可以感悟唐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到唐诗音韵传情的魅力。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唐诗音韵美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2.
本文归纳了三声调方言临洮话的语音系统,详细介绍了它的语音、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153.
邹丽君 《文教资料》2008,(20):120-121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探究的问题.只有根据汉语音韵美的特性,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叠音的和声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韵的回环美和语调的旋律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在朗读中表现文本语言色彩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54.
石期土话是湘南土话群中的一个地点方言.石期土话的声母(含零声母)28个,韵母31个,声调5个,因处于双方言区,语音系统较为复杂,但仍可分析出其所具有的湘语特征.  相似文献   
155.
崔秋娥 《广东教育》2011,(11):46-46
现代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生命心灵的契合点。李顺尧老师在《爱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级旨归》一文中告诉人们:“语文教学仅仅让学生爱‘语文’形体,音韵节奏,还不能让人爱到极致,而更让人心灵激荡、眷恋不已的是语言所承载传承的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56.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美并不仅仅表现在低徊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上,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即词语的发音特征与所指形象之间的"以声象意"的直观感悟。这种表现方式不仅限于拟声词的使用,即便是一般语言的音律特征也能恰当地折射出对应词语所表征的情境物象和情感意蕴,使诗歌语言出神入化,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57.
方言中有不少古代语音的活化石 ,因此我们在进行古代音韵或与古音韵相关的内容的教学时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方言 ,特别是本地区方言来说明问题。本文仅从古诗的韵律和古音通假两个方面 ,谈谈方言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8.
李德裕《文章论》主张诗文以表达思想感情为目的,反对过于讲究声律和雕琢字句,追求行文“自然灵气”,组织运用材料“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的创作观。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气贯说”、“不拘音韵说”和“扬弃说”三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些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对中晚唐文学乃至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诱导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9.
云雀 《老年教育》2008,(8):41-41
放假后,我把在安徽省安庆老年大学文史课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其间,越发觉得任课的齐周梦老师教学严谨、诲人不倦,一股感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千年不衰、音韵美妙的文字,经齐老师逐字逐句地剖析之后,使我仿佛看见一对情意绵绵的恋人,从历史深处的河边、沙洲,缓缓朝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60.
艾略特的《荒原》被尊为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荒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碎片式的结构展现了一战后西方人的悲观失望、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荒原》的语言修辞手段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其主题。该诗从音、词、句到义部体现出不朽的语言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