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根据屈原的心路历程,屈赋的内容和表现特征,以及相关历史与民俗知识,分析《九歌·河伯》篇的内涵主旨.认为《河伯》不是主祀天河及楚地水神,而是以主祀黄河河神为题,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最终战胜“远逝以自疏”的去国之念的矛盾心态,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北宋嘉祐至至平年间,周敦颐任赣州通判。他在任职期间,通过开办书院等方式,悉心向邑人传播理学;又写下了寓佛、道思想意蕴的千古名作《爱莲说》。因其理学的传播,使赣州邑人为学之风大盛。邑人对周敦颐的崇敬,超过了周子以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任官员,以至至今仍流传不衰。  相似文献   
13.
留养承祀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一、二两部分考察了我国历史上留养承祀制度产生、演变和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对留养承祀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巫祀活动长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解析巫祀活动关健在于研究其所透出的一系列民俗信息、民俗信息变化、民俗机制,从而揭示出巫祀娱神也娱人,成为科学近亲、艺术之母这一人类文化“活化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周颂·思文>是用代举行郊天礼时以后稷配天的乐歌.关于后稷配天的原因和目的,也即诗歌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德配"、"郊稷禘其祖之所自出"、"冬至郊"、"祈谷郯"、"献祖"和"耕藉而先祭后稷"等六种观点.经考察<思文>的字词含义及诗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此诗是春季祈谷郊天时祭祀后稷,颂其功德并祈求农业丰收的诗.  相似文献   
16.
礼制具有强化政治秩序、影响政治意识的功能,故王朝统治者常以调整礼制内容来满足政治需要.通过对礼制与政治互动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礼制变化的原因,并以此管窥当时的政治形态.宋朝开国伊始,管仲在武成王庙中的陪祀地位骤然上升,并在随后的时期不断得到巩固.宋廷改变这一礼制内容的目的,在于以管仲的事迹及治国思想来为本朝所推行的各项国策提供支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不同于前朝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程森 《兰台世界》2012,(21):10-11
清康熙年间将北海祭祀地点北移国都东北之混同江边,乾隆时又将北海改祀于山海关,并敕建北海神庙。改祀北海的目的在于遵循"天子宅中,以临四海"之义,以之确立天子威严和统御四海疆土之正统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安珦从祀文庙,朝鲜半岛一直有观点相左的辩论。从安首先从元朝引入朱子学并传播,兴办学校教育人材,转变社会上佞佛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安的确有资格从祀文庙。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的神祇,不仅具有地方意义,而且其诸多形式亦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而以民间信仰来讨论"国家"与"地方"之关系,乃是当今宗教学界所忽略者。兹以上海市郊金泽镇所存地方信仰祭祀形式为例,尝试提供一种新的民间宗教研究视角。金泽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套以"杨老爷"为核心的民间宗教,镇上"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信仰格局,俨然延续了明清儒家祠祀体系,体现出近世以来的江南地方信仰模式的诸多特点。江南民间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信仰系统,儒教祠祀表现出"国家"特征,众多的老爷信仰则表现出"地方"性质。基于金泽镇的当代田野调查和江南苏、松二府地方志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乡镇一级的祠祀系统,是维持江南地方社会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20.
宋代赐酺主要集中于真宗朝,通过君、民、臣三者共宴的政治形式,渲染着政治昌明、内外敦睦的盛世景象。活跃于特定政治场域之中的宋代赐酺,在预宴主体、礼乐内容、权责分工等方面皆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历史特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宋代较之前代在政治构成、制度建设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更易变化。赐酺在宋代的兴衰变化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其在宋初中原内部一统、西北二边外患平息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兴盛,活跃于"天书封祀"运动始终,随着北宋中后期统治重心的转移而失去赖以存续的政治空间,最终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