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6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史上最早的文献,具备了历史性,人文性、科技性、哲学性与文化性等多重特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十分值得研究。从上世纪初起,《黄帝内经》已经衍生出12个版本的翻译,本文对照了罗希文、李照国以及朱明三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解读,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2.
蒋维明 《武当》2001,(5):18-18
针刺大小周天治病法是在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关元等特殊穴位,并施以作者独创的调气手法,快速打通大小周天,以调节人体阴阳,是治疗疑难疾病的高级针法。  相似文献   
103.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薮,它早在两千前,就已经初具“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本文通过《黄帝内经》中有关个体特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阐述,论述了祖国医学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借“科学”的名义和“伪科学”的棍子,以周易学、中医学等为切入点,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科学”本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哲们也在追求真理。与西方“科学”分科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为“整体而学”、“综合而学”,《周易》、《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做代表。  相似文献   
105.
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英语学科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也是中医典籍翻译的难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黄帝内经?素问》的中医术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人天比拊、立足整体 ,从功能上认识人体 ,是《黄帝内经》认识之主要方法 ,时迄至今 ,这种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我国医学历史悠久,有很多的古代医学名著在现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最早的医学典籍当属《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医学著作,其现代医学价值更体现于它的养生理念,尤其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被奉为养生治疗的经典原则。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养生部分,从现代养生角度出发,阐述现代人的正确养生观念,引导人们从饮食、运动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关注养生。《黄帝内经》的传统理论方法为现代人提供了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  相似文献   
108.
吴霏 《兰台世界》2016,(22):144-146
和谐是生命存在的理想样态,《黄帝内经》始终将"和"作为其医理的主基调,在宏观而系统的视角下,探索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规律,对生命和谐的应然状态给予了描述与阐述,呈现了一幅生命和谐的思想导图。  相似文献   
109.
《考试周刊》2016,(19):13-16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修辞格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对偶和顶真是《内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修辞格,本文总结了对偶、顶真两种修辞格的英译研究方法 ,认为《内经》修辞格英译尤其对偶及顶真英译的广度与深度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空间和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爱武 《武当》2008,(3):1-1
据报载,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向与会者表示,退休后将学习中医,认真研读《黄帝内经》。同时她也强调,“对待这一宝贵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