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基于产权主体理论研究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并认为:内部人控制势必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公司治理风险,影响企业整体组织利益,不能较好地实现公司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并结合太平洋建设集团的"严氏试验"案例,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案例论证,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2.
《普罗米修斯》2012,30(1):94-106
MITI has proposed a $5-10 billion ‘Multi-Function-Polis’ in Australia. The functions would include high technology, recurrent adult education, resort and leis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 It would become a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Pacific Rim region.  相似文献   
133.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出于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和反恐需要,近年来,美国频频向越南示好,并加快与越南修好的步伐,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意欲重返金兰湾.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世界各地战略家和周边国家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4.
135.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 2°.初步结果表明 :( 1 )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横向上大体以 1 0 8°E为界 ,纵向上以 90km深度为界 ,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 ,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 ,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 .( 2 )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 ,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 .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 .( 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 ,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  相似文献   
136.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7.
徐策  张力  余静  张瑛 《资源科学》2022,44(2):386-400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模态之一,不仅对欧亚及北美大陆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渔业资源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影响中国近海环境最主要的气候年代际事件PDO为切入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超前滞后相关、一元回归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分析了1950—2018年中国近海4种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渔获量波动与PDO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渤黄东海4种渔获量与PDO的关系变化一致,存在显著的同期负相关;而南海4种渔获量与其他海区不同,与PDO相关性较差。②PDO变化对渔获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代际尺度,并且在PDO位相转换期间的影响更为显著。③PDO变化通过引起渤黄东海的海温和初级生产力(以叶绿素为表征)显著变化,对渔获量波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当PDO处于负位相时,中国近海会出现海水增暖、叶绿素增加现象,适宜海温和初级生产力提升,使得渔获量增加。本文结合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对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fluences of Education for All (EFA) and the educatio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on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Pacific sub-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ongoing ‘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 deliberations, focusing on Papua New Guinea and Vanuatu. It is based on doctoral work undertaken as a component of an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Linkage grant,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former Australian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usAID), and continuing postdoctoral research.Pacific postcolonial nations’ engagement with EFA and the MDGs was compared through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multi-scalar education policy formation processes. The research identified paradoxical influences of global approaches, and multi-level processes. While such frameworks at once facilitated educational debate and legitimized broader education policy participation, they also supported a status quo in mainstream donor and state dominanc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gendas. There is some evidence of wider national participation in the emerging ‘post-2015′ policy processes, but the extent of its influence on multi-level policy deliberations globally and regionally is yet to be seen. Many of the education issues currently being raised in both nations, and regionally, have endured since colonial occupation and independe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ducational relevance and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and positions them in relation to the concept of ownership within post-colonial political dynamics and multilevel discursive contexts for participation, which I interpret as being of continued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these enduring education concerns.  相似文献   
139.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目的在于藉此维护美国的利益,缔造该地区“美国治下的和平”。在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整个过程中,美国一直希望缔结一个单一多边军事条约同盟,使该地区对共产主义力量的遏制形成一个整体。但是由于体系内部的矛盾性,最终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以多个双边和多边条约同盟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体性和矛盾性是研究美国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