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We propose a communication analogue to Allport's () Contact Hypothesis called the Parasocial Contact Hypothesis (PCH). If people process mass-mediate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in a manner similar 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n the socially beneficial functions of intergroup contact may result from parasocial contact. We describe and test the PCH with respect to majority group members' level of prejudice in three studies, two involving parasocial contact with gay men (Six Feet Under and 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 and one involving parasocial contact with comedian and male transvestite Eddie Izzard. In all three studies, parasocial contact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prejudice. Moreover, tests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CH were generally supported, suggesting that parasocial contact facilitates positive parasocial responses and changes in beliefs about the attributes of minority group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3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浪漫时期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者尽管生活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时期,但她的作品却充满了新古典时期的理性文学理念。班纳特夫人在这部作品中被描写成把"嫁女儿"视为其一生"最大的事业"。班纳特夫人的这一"崇高"理想,揭示了英国当时的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的社会现实,进而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而伊丽莎白这一形象则让我们看到了转型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33.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婚姻观的缩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奥斯丁虽终身未嫁,但婚恋却是她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爱情是婚姻最基本的条件,但财富又是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婚姻还应门当户对.一个人只有在得到爱情的同时又得到金钱,才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奥斯丁 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她的各种婚姻观点粉墨登场,可以说是其婚姻观点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4.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通过喜剧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将喜剧人物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表达交织在一起,从而间接地表达了她那个时代所不能公开表达的女性的声音,唤醒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35.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把当时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妇女对婚姻如饥似渴的期盼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描述了多对男女的婚恋关系和故事。贝内特夫妇、夏洛特和柯林斯、莉迪亚和威克姆、简与宾利等婚恋模式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及其价值取向。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体现了奥斯丁的婚恋理想。小说反映出来的婚恋模式,表现了奥斯丁既屈从于世俗又超越于世俗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36.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1940年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Robert Z·Leonard导演)中的三个场景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影利用他的多模态特征——语言、图像、声音、视频和非语言符号,对简·奥斯丁名著《傲慢与偏见》浓重喜剧元素的再现与构建。  相似文献   
37.
《傲慢与偏见》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这与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不无关系。分析用于小说人物柯林斯身上的几种话语模式——直接话语(Ds)、自由间接话语(FIS)和对话语行为的叙述性报导(NRSA),揭露其中的巧妙讽刺。  相似文献   
38.
班内特先生是《傲慢与偏见》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幽默风趣、他的尖酸刻板、他的不苟言笑,使得班内特这个人物形象既立体又丰满。同时通过班内特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很好地反映了18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的全景,嵌入了对自己家庭、婚姻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39.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中等教育又面临了新的任务.文章针对中专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细述了中专生的两大心理特点、成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40.
In the wake of the global refugee crisis,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negative attitudes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family, peer, and school norms 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inter-ethnic attitudes. We extend this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normative influence from wider society, which has received substantially less attention. Among 266 children (Mage = 11.2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norms from five ingroups (family, class-peers, Irish, religious and all-humanity) to predict children’s anti-refugee bias. Perceptions of positive family and religious norms were the strongest unique predictors of contact intentions and warmth towards refugees. Intergroup anxiety and perceived threat mediated these relationships.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mediated family normative influence only.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broader groups (beyond that of proximal ingroups)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intergroup attitu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