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8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69篇
教育   8029篇
科学研究   778篇
各国文化   78篇
体育   685篇
综合类   600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9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662篇
  2013年   967篇
  2012年   849篇
  2011年   939篇
  2010年   691篇
  2009年   582篇
  2008年   645篇
  2007年   795篇
  2006年   787篇
  2005年   672篇
  2004年   529篇
  2003年   528篇
  2002年   401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In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arly years provision, a clear factor in raising its profile was the growth in scientific study of children, especially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iaget's research.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mediation of new thinking and new discoveries influenced students and teachers, textbooks provide an important documentary source, but evidence is also available through oral history in the living memories of practitioners themselve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testimony of early years teachers who began their careers between 1927 and 1955 and continued teaching into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account below begins with reflections o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rawn from a 1936 conference organised by the Nursery School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from a widely used textbook that represents the gradual trend towards ‘frag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into a multiplicity of disciplines. Reference is then made to two popular textbooks by prominent Froebelians, Brearley and Hitchfield, and by Ruth Beard illustrating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Piaget as a post facto rationale for a pedagogy that was proceeding by instinct. Walkerdine, Lister and Hall are researchers who have investigated from various angles the impact of Piagetian psychology on primary practice, but the process whereby this translation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classroom takes place is one that deman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Vital evidence lies in the living memories of early years teachers whose careers spanned the 1930s to the 1970s and a rich quality and personal texture of the data is apparent as retired early years teachers recounted their professional careers. It offers a more complex account than the grand narratives that historians have traditionally compiled from purely documentary evidence centring on great thinkers, key texts and policy initiatives. The role of in‐service education was clearly important in the experiences recalled in this paper. Above all we find evidence of a distinctive shift in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over that historical period and of the contribution made to this by psychological theory, epitomised in the figure of Piaget and in his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learner.  相似文献   
82.
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教育质量状况决定了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文章拟从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意识三个方面,阐述历史文化课与中职素质教育内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3.
英语教学无论是“教”的难度还是“学”的困惑,都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历史、语文化和其他与语言相关的诸多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84.
凯瑟琳·安·波特一生,经历了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大部分的风风雨雨。其创作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的变迁,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冲突甚于协调的世纪和作家。  相似文献   
85.
康德历史哲学与其先验哲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既想继续解决康德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又想打通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分立,在这些尝试中,康德哲学流露出新的走向并对后世哲学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康德历史哲学又难以摆脱其哲学固有的矛盾特征,它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  相似文献   
86.
中国古典戏剧的优秀剧作<桃花扇>以其强烈的兴亡之感,为汉民族政权的失落唱出了一曲沉重的挽歌.本文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生平遭际及<桃花扇>文本入手,探究孔尚任的思想状况,考察它是否具有民族意识,讨论作者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87.
朱利安在正文部分主要阐述了建立和研究比较教育的必要性和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些设想.基本设想包括:建立特别教育委员会,承担各国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方式收集教育资料;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方法培训教师;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等.  相似文献   
88.
社科学报编辑编排的规范化是全面提高刊物质量,促进社科献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快速交流与传播的必要要求。关于“作工作单位和作简介、关键词与主题词的关系、注释与参考献的标注“三个问题的规范是目前学报规范化建设中困难而争议较多的问题,当引起学报界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89.
耿同劲 《天中学刊》2004,19(3):25-27
从历史的角度冷静的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变革,可以发现这一变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逻辑起点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的增量改革不但为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为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定了路径,目前甚至将来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80年代增量改革演进的必然逻辑;我国之所以能在大变革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在于我国特有的初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0.
21世纪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对教育进而对比较教育提出了时代性要求,比较教育对此必须做出反应。文章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此外,笔者认为,应加强比较教育制度建设。实现决策民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