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2205篇
科学研究   96篇
各国文化   59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112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校"课程思政"工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创新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将"隐性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学的各方面,实现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顺利转化,最终达到"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本文以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为例,分析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讨论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新路径,探索机械专业课程在新时代实践"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32.
梁启超在清末积极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倡导改造国民品性,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从而为国民政治的根本改造,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
文章对某作者两篇坚持文艺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的观点的文章进行了商榷和辩难,认为它的观点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对文章说什么放弃“从属”论是什么“重大理论问题上的速误”等说法进行了反驳和否定,指出只有坚持邓小平的科学论断,才能迎接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更大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34.
于洁 《天中学刊》2011,26(6):11-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人民主体论与我国国体高度一致;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民主条件论与我国政体和谐统一;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民主价值论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在契舍。  相似文献   
35.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飞速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了教育方法的新标杆。自主学习的研究也随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与土壤。  相似文献   
36.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相对比较集中。在分裂势力的影响下,多民族地区的各类社会问题可能引发民族间的误解和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冲突。在高校社会学教学当中有针对性地结合民族学理论和政治学的内容,将有利于澄清民族间的误解,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促进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政治文化也在迎接着机遇和挑战,我国当前政治文化呈现复杂性、多样性特征。在市场经济对我国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的大背景下,要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公民意识培育、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8.
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采用PBL与TBL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统一、多元评价与标准评价相协调等多项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思政素养.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也通过团...  相似文献   
39.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subject formation of Chinese peasant workers by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dynamics of their struggle for social security, in particular, the new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created by emotional forces, and the complex ways they experience and articulate the distinctive kind of emotional politics that binds peasant workers with the state in their co-production of emotionally charged power relations, identities, and subjectivities. It formulat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explores the emotional politics of fear that plays ou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nflict triggered by soci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 has become a component of the ensuing social crisis, where many protest events are triggered by widespread outrage at the violation of legal rights to social insurance and other welfare security.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ruggle of a group of peasant workers at a UNIQLO supplier in Shenzhen, exploring how their fears for the future are constituted, and how their emotional feelings of insecurity motivate collective action and reconfigure their emotional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face of extreme risk. Informed by a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the proliferation of fear, as a result of an anticipated pain in the future, articulates the process of subject-making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instability and precarity. The study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centrality of fear for China’s sociopolitical order and the radical action of labor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40.
科技、商业和政治是社会的三种强大驱动力。三者的博奔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地考察三者的关系将会发现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力量一直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商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不同的角色,是政治力量的有益补充;科技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崭露头角,并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科技、商业和政治的博弈决定着未来社会的领导权。未来社会中,纯粹的政治家将不复存在;科学家群体将成为社会的领导者;科学家将与商业领袖结为联盟共同引导社会发展;社会的转变将主要取决于科技文明的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