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历来为人所叹赏,对之评价甚多。数词入诗是他七绝的一大特色,并冠有"诗中算博士"之头衔。探其原因概有三:第一,早年的素质教育为他善用数词奠定基础;第二,中年的人生遭际为他喜用数词埋下伏笔;第三,晚年的生活趣尚为他好用数词标上注脚。刘禹锡七绝诗运用的数词具有灵活自由、生动形象、表情达意的妙效,使得数词与诗意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2.
最早知道王昌龄,是在李白的诗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因为这样优美的诗句,当年不过十来岁的我,在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一套书法书签上,一下子选中了这张,而且用了许多年。龙标是地名,在今天湖南黔阳县西南。龙标也指一个人,就是王昌龄。  相似文献   
33.
论王安石绝句对中晚唐绝句的继承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七绝在取法白居易绝句与晚唐咏史绝句的过程中,发展出宋调特征;对杜牧、李商隐、韩偓等人七绝艺术的取法与创变,形成了雅丽精绝的艺术境界,宋人认为荆公之作回复唐音,主要是针对这类作品而言,但王安石在其中表现了新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新的诗境,并非对唐音的简单复归。王安石的五绝取法中晚唐五绝精巧细腻的特点而更富于变化。荆公绝句是宋代诗史上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34.
明清时期,刘禹锡的七绝从其创作中凸显出来,受到诗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其中杨慎推许刘禹锡为元和以后第一家。在以盛唐诗为尊的主流观念下,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绝能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乃因格调说自发源之初便表现出对诗人才情和诗歌声律的重视。而清人王夫之的批评和接受,不仅展现了刘氏七绝自身的特色和贡献,而且打破了大多数接受者以盛唐绝句为最高典范的普遍看法,将刘禹锡推上了“小诗之圣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5.
如影随形     
<正>头一次看见她,就觉得,这位夫人是从王江宁的《七绝》里走下来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就是那样的少妇,脸上还有天真烂漫像蝴蝶那样绚烂的笑容。即使她马上就要成为一个寡妇,即使她眼睛里全是哀伤和惶恐——她本人还是那抹杨柳色,挡都挡不住的亮光。  相似文献   
36.
据长虹出版公司日前出版的《激扬文字——告诉你一个诗人的毛泽东》一书透露,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的女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香书屋。这时,正站在窗前沉思的毛泽东忽然问她:“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参加啦。”小李回答。“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毛泽东又问。“这……”小李想了想答:“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女机要员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参加过民兵,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训练余暇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  相似文献   
37.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守仁晚年行世之诗,朴淡老健,蔚为作者。作者各体兼长,其中量最多的是七绝。这些七绝取径杜、王、苏、黄,在念往忆旧、抒怀言志、说史论诗以及反映世情万象、寓目即景等类内容上,多有出色的表现,别具朴老之风,独得沈微之妙。  相似文献   
38.
何永康先生特快专递寄来他的新著《咏慷集》(2012年6月版),读来如晤旧友,因为其中多数作品我早在手机信息中读过。他常常是深夜来诗,凌晨又来诗,三天两头的,每有新作出,即使还在修改,也用手机先发给我。"挑灯拾得新鲜句,急报犹忧隔夜陈"(七绝《诗友情》)。何永康偏爱绝句擅长七绝因此本文评论他的七绝  相似文献   
39.
繁花似锦的盛唐,王昌龄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尤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与李白并称为“七绝圣手”。本文从王昌龄诗歌中爱国、闺怨、送别赠答三类题材作品,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从一个特别的面来再次审视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0.
李益是唐朝大历时代杰出诗人,七言绝句是其诗歌精华。文章从情境、典型意象、烘托渲染手法以及曲笔四方面阐述了李益七绝的艺术之美。探讨其内在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