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In his book “Little Knowledge in Bright Studio”, Chu Lian, a Shanghai writer living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s Qianlong and Jiaqing of the Qing Dynasty, wrote, “Over the three decades since flower drum opera was introduced, it has always been on changes. Men played it in the beginning but women do it later. It was performed in daytime in the beginning, then at night. Firs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n in the town. First popular among country hooligans and then among dandies.” His records are evidences that flower drum opera had been introduced in Shanghai and Nantong during the early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相似文献   
22.
民间说唱艺术花鼓的新闻报道功能尚未引起重视,颇有深入研究和发掘的价值。其新闻传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新闻现场会的功能;新闻广泛传播的功能。鄂渝湘黔交界处的酉阳自治县大溪镇民族民间花鼓表演艺术中的"踩桥"风俗和《踩桥》唱词,通过其现场报道的新闻功能与外地表演、传播和扩散,具有独特的新闻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3.
"短穗花鼓"又名"打花鼓"、"打鼓舞"、"秧歌舞",是流传在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舞蹈。2008年2月陈官"短穗花鼓"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短穗花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的"花鼓",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广为流传。其创始人是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陈官村民间艺人张延水。"短穗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是黄河文化的延续,齐鲁文化的缩影,体现了黄河口地区人民的尚武精神及黄河口地区文化的人文性、包容性。  相似文献   
24.
豫南花鼓灯是豫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由于豫南民间舞蹈所处的地域环境,形成了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现象。文章采集了流布最广的固始、潢川和商城三个县的豫南花鼓灯的主要表演形式与代表性动作,并进行阐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25.
教学环境包含物化环境和非物化的人际心理环境。传统的音乐课中教师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少有交往和沟通,导致了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根据学校主课题的精神,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符合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一、概念界定所谓"小组合作教学",就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把学生按照均衡原则、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分成多个小组。可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变化成多种学习小组队形,如自由组合型、圆圈形、U型、正方形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对学习小组提出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指导学习小组独立研究,并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建立,可以使小组内的成员得到共同进  相似文献   
26.
一首民歌因受地域文化、场合、对象、环境、自然等的诸种因素影响,从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民间艺人的吸收、融合、创作成当地特色的戏曲,并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被流传下来。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就是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歌》的音乐元素变异而成,对它们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能窥探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的变异性,形成此变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语言、音乐语汇和音乐审美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
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更是如此。课堂上时常发生着意想不到的事件,教师在教学中仅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处理课  相似文献   
28.
今天,聆听了五年级的一堂音乐课——学唱“凤阳花鼓”。上课伊始,老师就以倾注强烈情感的“范唱”将学生带入以往民不聊生的安徽凤阳;临近下课.老师又在师生互唱的过程中,以声情并茂的“范唱”诠释了新时代“凤阳花鼓”的内涵,激起了学生对今日美好凤阳的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29.
从音乐史的角度,杨荫浏、夏野在著作中分别对宋元时期的陶真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在其基础上,对照分析"浙东"丘陵地区的道情、花鼓莲花、鼓词,发现这些曲艺和宋元时期的陶真有相像之处:农村文艺,听者为"村人",说唱者为"路歧人";吟唱风格,伴奏乐器为鼓,歌词多为七字句,结构为上下句反复。这些相像之处及音乐特点,或许是宋元时期陶真在"浙东"的遗存。  相似文献   
30.
<正>一、秧歌和秧歌锣鼓秧歌是农人插秧、耘田,在田里相聚群唱或对唱、竞唱的一种歌。如你愿更文雅一点,可称它做农歌、田歌;但有时牧童放牛、村妇采茶、樵夫打柴、船夫荡桨、渔夫撒网也相聚群唱或对唱、竞唱,或独唱这类的歌,因此,有些地方称它做山歌、采茶,有些地方又称它做樵歌、渔歌、船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