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323篇
科学研究   98篇
各国文化   180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70篇
文化理论   37篇
信息传播   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正>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精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其中木兰的形象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并成为女英雄的代名词。这位女英雄隐藏自己的身份长达数年,更让人觉得实属不易,诗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相似文献   
62.
钱超 《文化交流》2010,(3):39-39
自古元宵赏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至今仍还广为流行。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逐渐成为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相似文献   
6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古代的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节庆习俗,得以流传。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生死别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然而,现代的清明节却缺少"仪式感",在部分人眼中,清明节逐渐变成了一个只有三天假期的法定假日,缺少了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众对清明节相关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明确在清明节习俗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关于清明节文化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超过半数的人们对清明节常识性文化并不了解;清明节的祭祀和饮食习俗在各地存在很大差异,在当代,清明节的习俗不被重视或渐渐消失;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创新传承方式亟待探索。  相似文献   
64.
社会习俗具有一定的社会团结功能,传统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凉山哭嫁习俗也具有这种功能:哭嫁习俗作为一种安全阀机制,使得女性情绪得以持续发泄,降低了冲突;同时,哭嫁习俗这一互动仪式有利于传统凉山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传承。社会习俗的整合功能启示我们,混乱的社会秩序可通过重构社会习俗的方式使之稳定。  相似文献   
65.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锡尼河畔,生活着数千名以畜牧业为主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当地牧民重视教育,同时也非常尊重传统,在生活中自觉地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各类技艺,用勤劳和智慧守护和创造着独特的草原文化,他们的服饰因地制宜,且特色鲜明、引人注目,有如绽放在草原上的花朵。  相似文献   
66.
周俞林 《寻根》2013,(4):39-42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所在多深险",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苗族多是聚族而居。据《宋史·蛮夷传》载:"诸蛮族不一,大抵依山谷,并树木为居。"村寨周围大都茂林修竹,风光绮丽。苗族住宅的房屋式样很多,各地苗族因经济、地理等情况不同,对所修建的房屋不仅有差异,而且其居住习俗也因地区或姓氏的不同而  相似文献   
67.
项红 《寻根》2009,(2):54-58
《查姆》的流传地区和主要内容 史诗《查姆》以彝文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底土、新资、妥甸,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建水、元阳,玉溪地区的新平、峨山等地,是彝族民间为死者办丧事时所诵念的经书。  相似文献   
68.
蔡丰明 《寻根》2009,(4):39-45
中国的七夕节是一个伴随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一同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其滥觞大概是在汉代,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说明当时七夕穿针习俗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代的推移,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普遍奉行的一个重要节日,并且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69.
王萌 《寻根》2009,(6):111-112
观察河南行政区划地图,可以发现许多村落的名称中含有“[门外]”字,如“李家[门外]”、“杨家[门外]”等。作为一个生僻字,“[门外]”为何会被用于地名,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它在地名中的使用反映了当地村落怎么样的习俗与生存状态,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洪咏梅 《寻根》2009,(5):43-44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晬”或“试晬”,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