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前期书法史时,书家在书体演进中的作用容易被忽略。文章对锺繇"三体书"及其影响的研究,从锺繇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书家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发现锺繇"三体书"是当时实用而流行的书体,"皆为世人所善"与其政治生涯紧密相系,是由实用而上升到艺术层次的,并对书体演进起了重要作用。"三体书"中的"铭石书"因处于书体演进趋于结束时期,其魅力犹如天边的晚霞夕阳,虽行将逝去仍发出绚烂耀眼的光芒,为人们赞叹、留恋。"章程书"虽处于小楷草创阶段,却因锺王并举而构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魏晋现象"。"行狎书"是"三体书"中最短寿的书体,因特点不够明显很快被王羲之行书所取代。"三体书"只有楷书以锺王并存的形式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2.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历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  相似文献   
73.
黄有茂“道德知识”草书联,有章草气象,其中“为、原、知、明”等字处理得很好。不足之处,是对章草的特点和用笔把握还不够。,章草是隶书草化的书体,写章草应对汉隶有一定把握。现在看,作者的用笔还要改进,入笔交代不够清楚,收笔不够果断。如“道、本、知、极”等字,入笔不见笔性,是一个墨团。而“道、极”字,收笔不见章草的隶意,也显靡弱。“知、识、极”三字,呈现左重右轻的雷同布局,缺少变化。落款有些草率,与整个格调不够统一。  相似文献   
74.
对岱庙博物馆所藏东汉《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就其历史价值、书法特点等作了翔实的考证,认为是碑不论从其碑体、形制、书体以及现存拓本,均堪称我国仅存的东汉碑刻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75.
王澍(1668—1743)是清代有名的篆书家及金石学家,其理论著述颇丰,于书家评述、碑帖考辨及技法研究多有贡献。王澍在其书论中的书体论里强调“瘦劲”、“自然”,堪称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观念在清代的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76.
高雅梅 《考试周刊》2007,(37):141-142
北朝书坛发生的原有书体的畸变现象,实源于南朝部分"淡辩之士"为哗众取宠而随意改易书体的结果,同时又与北朝后期复古之风难脱干系,可谓流风已久,积习难改。  相似文献   
77.
赵树理新评书体小说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所开拓的新评书体小说具有五大艺术特征:一是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二是单线发展,扣子艺术;三是团圆主义,喜剧风格;四是言行画人,绰号手法;五是群众语言,“说”的学。  相似文献   
78.
齐梁时期兴起的"今古文体"之争,使文人逐渐形成对文体因与革、文与质、繁与简相折中的态度,这必然对社会文化氛围产生深刻的影响。任何一种书体的盛行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成因,王羲之"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具有"中和之美"的书法得以在齐梁时期复兴,与当时齐梁的社会文化风潮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79.
在我国书法艺术的殿堂里,人们熟知真、草、隶、篆这几大书体,从表面的顺序来看,篆书似乎排到了最后的位置。学习书法者,也多是先学楷(真)、草、隶,而后攻写篆书,并且攻写篆书者比较起来为数很少。对于篆书在书法艺术领域里所处的位置,我们应该有一个公正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0.
中唐是中国书法的一大转折,此期“经世致用”的书法思想取代了六朝的贵族风度和盛唐宗教性的狂热而主宰中唐书坛,这一书法思想的根源是儒家入世的功利主义。其表现主要在:对篆,隶,楷等实用书体的推重,以实用的态度崇尚笔法,书诀,强调师承,苦功,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古拙,含蓄,尤其是肥劲之美。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唐书风的形成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