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6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泽厚的"人性论"涉及到哲学人类学、人格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从哲学人类学学科视域来看,李泽厚的"人性论"具有生物人类学、理性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宇宙论人类学和神本主义人类学等多重视角,它具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  相似文献   
42.
万发 《兰台世界》2014,(7):130-131
宋朝哲学家、教育家张载在其二重人性论基础,注重"教"与"学"的统一,以人性定学性,以学性定教性,最终形成"立志——养正"、"学疑——启发"、"勤勉——尽材"、"精思——渐进"教学法体系,对当代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3.
孟子、荀子所说的人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天生的合群性,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荀子的性恶论则揭示了人天生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必要性、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性。由于受人性观的制约,孟子、荀子在道德理想人格教育的方法论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44.
1.儒家哲学视阈下的“人文奥运”理念辨析(1)从儒家人性论的角度辨析“人文奥运”:儒家“人文奥运”理念立基于人性向善;儒家“人文奥运”理念认为人性可塑。(2)从儒家的宇宙观角度辨析“人文奥运”:儒家“人文奥运”理念提供了内在超越的精神境界;儒家“人文奥运”理念内涵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45.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6.
儒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仁”和“义”的潜能。只有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对人性的充分信赖,教师才会以乐观的情感态度面对学生,及时消解自身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和完美人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47.
"五四"是一个呼唤"人"的时代,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梁实秋等在文学创作中都曾旗帜鲜明地举起人道主义大旗。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活跃背景下,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思潮崭露头角,但不久就受到猛烈的批评。20世纪70~80年代,文艺界再次提及"十七年文学"期间曾讨论过的"共鸣说"、"真实说"和"价值说"等,从不同角度为文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立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和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理论界开展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48.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注重修养,而人性论又是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最早由春秋末年的孔予提出,孔子对人性的简单表述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分歧,也为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先秦人性论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秦人性论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性”的含义和道德本质,着力梳理出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剖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49.
50.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主体属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环境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