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62.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3.
刑期于无刑     
帝舜曾说过"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一句刑期于无刑,道出了刑法的最高境界——无刑。对此,法家主张"以刑去刑",推崇严刑峻法,儒家推崇"以德去刑",强调教育和感化。人性、人道、人权好比刑法阶梯的三个格板,在人性之上是人道,在人道之上是人权。根据人性奠定刑法的基调,关乎刑法的善恶和公民权利的保障。这"三人"不仅要贯穿于立法,更应融入执法与司法之中。  相似文献   
64.
霍同长 《教育文汇》2014,(10):38-39
《林清玄散文集》卷首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天,起床的时刻,我都满怀感恩地与朝阳道早安,与晨光一起点燃内心的光明。内心一旦有了光亮,就想欢笑、想去爱、想手舞足蹈地唱歌,然后我轻轻唱着我内心的愿望。每天,我都与早上相遇的人道早安,因为我珍惜每一次相遇的机缘。在我内心里,总有这样的盼望:和大家一起打开心内的门窗。每天,我都与黄昏相会的人道晚安,因为我珍惜每一次相会的机缘……”  相似文献   
65.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66.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67.
为何写作     
肖川 《青年教师》2006,(7):43-44
自古以来,文章乃“兴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看似把文学抬到了一个极高地位,然而在一个没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社会,所谓“大业”和“盛事”,都只是帝王的业和事。而在一个民主、自由和人道的社会中,写作是源于一种生命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对我而言,写作是源于分享的需要、表达和自我表现的需要,是为了呼吁、呐喊以引起世人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比如要遏制“能者多捞”的现象;对我而言,写作是为了诱导、劝说、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朝着在我看来更正确、更光明、更人道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68.
郑福明 《教育导刊》2004,(14):54-55
由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刮痧》,描述的是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的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许大同的孩子与邻居一位美国朋友的孩子发生了冲突。许大同获悉后,赶忙到对方家向朋友道歉。而他的美国邻居却说,不应该由大人向大人道歉,而是应该由小孩自己解决自己的冲突,因为这样才可以促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才能真正有所进步……这一场景,即使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家长,相信也都不会感到陌生,闪为我们自己或就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为孩子“排忧解难”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  相似文献   
69.
70.
唐翠云 《文教资料》2007,(24):112-114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文体学角度详析了英国一战时期著名反战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为国捐躯,甜蜜荣光》一诗的小句及物性系统,以期论证该诗的主题意义在于揭露谎言,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