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当今社会,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与重点。古代大哲学家王夫之曾言":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他是从阴阳的角度论证动与静之间的关系,证明动与静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阐述了绝对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而在相对静止中又蕴含绝对运动,两者有一种辩证关系的存在。在动静发展之中也就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现象,进而促进着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发展。  相似文献   
42.
职教课改从星星之火到如火如荼,从照搬照抄、机械模仿到主动变革、寻求融合———传统的与现代的,国际的与本土的,诸多模式与成例,孰重孰轻,孰优孰劣?改什么,如何改,何去何从?本篇讲述了职业教育的行政人员、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的课改心路历程,呈现的是持守的阵地上的那些五味杂陈:其中有角色、方式转变的纠结,有反思、成长的痛苦,有专业成功、成就传奇的喜悦;有欲穷千里目的向往,有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那么,所有课改的亲历者与观察者们,让我们一起品尝投身职教课改的酸甜苦辣吧。  相似文献   
43.
张亮 《武当》2009,(5):1-1
《西游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故事可以说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是取材于丘处机的修行工夫,以西行取经隐喻着修炼的过程,探寻着人生如何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进行自我实现的思想。  相似文献   
44.
元旦放假,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CCTV所有的台标都有了小变化。不仅如此,一直说着爸妈听不太懂的洋话的CCTV外新闻频道如今已改版成为CCTV9纪录频道,无疑它是央视此次全面改版中最大的一个亮点。纪录片类型的节目老爸这一代人爱看,能在这安逸年代回味那时候刻骨铭心的光辉记忆。而随着纪录片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其展示方式早已不亚于一些大片,像我们这群年轻的80、90后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对这类节目感到喜感和奇感!  相似文献   
45.
锁链     
林凡 《课外阅读》2006,(6):51-51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相似文献   
46.
"转识成智"理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践的途径来探讨这一理论,从而分析唯识学是如何说明人们的认知能够超越现有知识的局限及生命个体在现世当中可能明了生活真谛的.  相似文献   
47.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佛教净土宗拥有众多信众,重视实践修行,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它的信、愿、行三资粮、消业与集福、临终关怀与人间净土的思想上。  相似文献   
49.
在宗教修行中,一般离不开修行者的心理活动。道教的内丹修炼主要是修行者用意念对气的导引;佛教密宗的修持也主要是修行者意识的运行;儒家的养浩然之气,就是要在心理上长期地坚守着一种儒家人士所崇尚的心理意向。总之,在各派宗教的修行实践中,心理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0.
世间有一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无比珍贵。它的名字叫“缘分”。正如佛教大师所说,人在大街上走,两人互不相识,能擦肩而过,就需要300年的修行。我与《河南教育》相识相交已逾23个春秋,这份缘分的修行到底该用什么时间单位来计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