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妈祖的宗教属性问题是妈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佛教化"的角度,以浙江地区为中心,通过大量明清地方志的记载,考察了明清浙江妈祖信仰佛教化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妈祖信仰在浙江佛教化的原因,指出妈祖信仰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2.
释居简是南宋著名的僧人,工诗书,流传下来的诗文十分丰富。他坚持操守、品行高洁,而且关注社会人情,爱憎分明。他从儒道中汲取养料,为佛学在南宋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从释居简所创作的辞赋中,可以管窥其文学成就与思想品格,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和评介。  相似文献   
83.
偶尔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让我豁然开朗:古代有个禅师对僧人们要求很严.却总是有不听话的僧人诵经时间跑到寺院外溜达。于是,他找到已经退隐的高僧询问。高僧听完他的讲述后,送给他三个字“不说话”,禅师记住高僧的话。  相似文献   
84.
《宜宾学院学报》2017,(9):106-111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佛教陆续向中国输送大量僧人;而此时总督和巡抚逐渐权力增强,能对清政府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日僧来华势力壮大,督抚认为其在华布教将危害中国地方司法主权和稳定,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并未清楚地认识到日僧的政治目的以及潜藏的军事威胁。随着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方式的近代化,督抚们抵制日本政府攫取日僧在华传教权的企图更加坚决,最终推动了清政府在对日交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85.
节选文段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②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节选自张岱《夜航船》)注释①拳足而寝:蜷缩着睡觉。②澹台灭明:春秋时人,为孔子弟子。澹台为复姓。  相似文献   
86.
郭宝成 《收藏》2009,(3):41-42
僧人书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有现象。有文史资料记载的僧人书画家,自隋唐以来约有上千之众,较为著名的有智怀、智永、怀仁、怀素、贯休、巨然、担当、慧崇、法常、普明、常莹、七处、八大山人、原济、弘仁、石涛、髡残、虚谷、雪舟、深渡、海明、今释以及现代僧人书画家弘一、圆霖、月照、释慧禅等。  相似文献   
87.
僧人扶贫     
僧人到山村去化缘,他看到村庄附近的山上全是上好的木鱼石,就捡了一块放到怀里,想着带回寺院珍藏。;可是,当他走进一家院落.轻敲木鱼,准备化缘时,却发现这家的生活特别困难。与主人的交谈间,僧人了解到,这家的男主人原来是个石匠,由于近年村里盖房多是使用砖砌,很少再有用石头的了,  相似文献   
88.
五台山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而且也是世界级的灵山圣境。唐初五台山信仰就传到日本,遂有灵仙、圆仁、惠运、宗睿、慧萼、圆觉、济诠、超会、 然、寂昭、邵元等三十余位日本僧人到五台山取经学法。五台山佛教文化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89.
石建刚  朱艳桐 《寻根》2013,(3):25-29
敦煌莫高窟第17窟是张氏归义军时期都僧统洪辩的影窟,在其彩塑写真像的两侧分别绘有着世俗装的侍婢和僧装的侍者,这引起我们对敦煌男僧蓄婢现象的关注。二位后学不揣浅陋,试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0.
新疆地区出土的佉卢文文书材料为我们了解三至五世纪鄯善国僧人的世俗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僧人娶妻、收养行为是其世俗生活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之一。这一行为的产生受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国家发展需要及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这对以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