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在文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流行文化已成为最活跃的力量和“酵母”,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分析导引养生功的发展,认为导引养生功要突出其传统养生观的特点以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符合大众健身的时尚理念,才能在流行文化大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以安徽省内10所普通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探讨导引养生功在安徽省内高等学校校任选课程上开展的可行性,目的是推动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的推广,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对传播中国传统健身思想具有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任选课程开展导引养生功具有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的可行性.安徽省高校任选课程开展导引养生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安徽省高校开展导引养生功校任选课堂是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导引养生功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最读者     
《健身科学》2013,(6):4-5
1.最有"功力"的读者:袁希栋来自佳木斯的袁老先生今年已经77岁了,作为我们的老读者、老朋友,最近他在来信中跟大家分享了他的"倒立养生功"。20年前,还没退休的袁先生得了中度脑动脉硬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接触三角倒立(投手侧立),初练时他感觉有些吃力,前几个月只能坚持2分钟,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结果身体越来越好。三年之后不仅原来的疾病基本痊愈了,发质、视力、体重都比原来有了很大改善,就连老年斑都没了不少。练了20年"倒立养生  相似文献   
55.
舒佑辉 《武当》2004,(8):17-18
太极拳有十三总势。即八种手法,五种步法。八种手法是搠、捋、挤、按、探、挒、肘、靠。这八个字就是八卦,又叫八门,就是四正四隅。震、离、兑、坎四卦的方位是东南西北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方,叫四隅;五种步法是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称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而太极拳就是八卦五行的综合体,是循经守窍、静动相兼的意气运动。  相似文献   
56.
导引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学说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一种强身健体的方法,它在中国源远流长,通过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体质,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对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有一定疗效。在高等学校推广导引养生,对防病治病,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这套导引养生功是笔者的恩师、已故著名武术家和养生家陈盛甫教授创编的。他将古代的导引术、吐纳、太极拳、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健身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广泛的教学和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套导引养生功精简易教、易学,最大的好处是健身去病效果显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  相似文献   
58.
杨黎明 《体育世界》2008,(12):41-42
采用历史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通过研究新发现的家谱史料,考证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播,提出“博爱千载寺太极拳”起源说。主要观点:(1)陈王庭与李岩、李仲三姑表兄弟依据“无极养生武功”和“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编“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2)李仲、李岩和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因政治原因,太极拳由陈王庭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相似文献   
59.
《武当》2012,(12):62-64
  相似文献   
6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在成都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传统养生功法在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传统养生功法在全民健身中积极作用,实现对传统体育养生市场化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