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4篇
教育   846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4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52.
雷国强 《收藏》2014,(6):82-87
浙江婺州窑烧制出成熟青瓷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弱式微于元末明初。婺州窑是一个地方性历史名窑,虽然有着庞大的窑系,悠久的生产历史,但其声名远播实得益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茶经·四之器》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窑所生产的茶具当时仅次于越窑和北方耀州窑,名列第三。  相似文献   
53.
杨伟旗 《文教资料》2012,(34):13-15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取材广博、资料详实、异文齐备、考订精审、编排得宜,可谓先唐诗歌总集的集大成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因而备受学界关注。学界对该书的研究以总结其编纂成果、探讨其成书过程、研究其出现的问题为主,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仍待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54.
卫绍生 《寻根》2007,(3):108-111
“七”是除诗歌之外唯一一种以数字命名的文体。它发轫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七体虽风光不再,但亦是代有作者,且偶见名篇。《文选》、《文苑英华》等大型文学总集,《艺文类聚》、《渊鉴类函》等大型类书,《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涉及文体论的著作,都把“七”单独列为一体。  相似文献   
55.
今荆门地区与佛教结缘始于汉末,高僧安世高自北方南下曾取道纵贯今荆门地区的荆襄古道。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从荆门经过的僧人的增多,该地区的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道安僧团的南下,不仅提升了荆襄古道传法的交通枢纽地位,还增强了荆襄两佛教中心对荆门的辐射效应,并直接促进了佛教在荆门地区的传播。荆门道教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作为道教主体思想的道家学说在此地流传至少已有二千三百多年。汉晋时期,太平道、五斗米道在荆门均有传播,南北朝时期,道士在荆门炼丹的事迹于史有征。随着佛教、道教在荆门的传播,该地的岁时节俗深受影响,不仅有的传统节俗发生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新的宗教节日。  相似文献   
56.
2016年的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研究,仍接续往年的趋势,在美学范畴、美学家与美学论著的研究方面进行深入发掘;对这一时期的美学风貌进行新的探索与概括;对丰硕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服饰艺术进行有深度的审美解读。  相似文献   
57.
分别于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末年兴起的佛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发展鼎盛期,其对中古医学尤其妇产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乎宗族嗣续的生育问题上,佛教的报应轮回说与道教的符箓、咒语、服水、吞符等宗教色彩被写入了产科书籍及病史中,因而在产事过程中形成了医者、病者、普通信众甚至职业教徒等不同的行为和观念。  相似文献   
58.
李敏 《家教指南》2011,(3):51-55,128,129
龛楣图案作为敦煌装饰图案的一个种类,虽然主要存在于北朝和隋代,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适合图案其纹样造型的组合非常巧妙和谐,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其纹样内容、图案构成形式和装饰色彩与佛龛的形制、结构乃至洞窟形制的历史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特定的历史时代风貌。通过对敦煌龛楣图案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认识到龛楣装饰图案的宗教性、建筑性、装饰性以及民族性特征,是宗教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9.
张锠 《收藏界》2011,(2):126-126
艺术的发展如江河后浪推前浪那样,不断地推进叠加着能量,继而一泻千里地融汇流淌于海的无尽天际。彩塑艺术,正如江河那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质朴醇厚的原始艺术,至雄健富于装饰美的殷商之风,到魏晋南北朝的超脱飘逸,隋唐的细腻饱满,宋元明清以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赋予典雅的装饰之风,在其渐进流变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彩塑艺术风格,并日臻精炼与成熟。  相似文献   
60.
杜文 《收藏》2011,(9):78-87
中国古代釉陶是我们既很熟悉又存在大量未知面的一个古陶瓷品种。釉陶起源早、普及广,其巅峰作品即为唐三彩。至今釉陶还以建筑琉璃等形式传承并沁入我们的生活。由于陶瓷界对釉陶的研究和收藏集中在唐三彩和明清时期的珐华、琉璃上,而对汉代到北朝时期的釉陶、宋金时期的三彩与釉陶研究重视不够,少有专著和图录集中介绍釉陶在中国的发展和工艺、艺术特色。釉陶诞生于西汉,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笔者仅择要略述其发展脉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