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98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存在南北差距、东西不均,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使得各地人们在思维方式、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及对新科技的接受速度方面都存在一定或相当大的差别。如沿海地区由于外资企业的推动,应用高新科技的时间要比内地早3—5年,虽然内地有不少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的水平很高,  相似文献   
112.
耶律隆庆是辽景宗次子、圣宗耶律隆绪之弟,是辽朝中期最重要的皇室宗亲之一。他担任南京留守19年,稳定了辽朝南部边境,为对宋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澶渊之盟”签订后,他推动辽宋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往来。在承天皇太后的宠爱下,他养成了桀黠的个性,对辽圣宗的皇位造成威胁。不过,辽圣宗并未激化其与耶律隆庆的矛盾,维系了辽朝中期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3.
114.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数字化地籍测绘已成为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方法.以地籍详查为例,谈谈在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软件(南方CASS7.0、MapGIS6.7、北京苍穹软件)组合的方法,快速成图,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5.
文章通过对神彧"句意之说"佛学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发现神彧"四到"引用的例句与《人眼天目》"宗门杂录"句意说中所引用的例句在根本意义上具有相通之处,由此论证《诗格》作品中的"句意之说"染上了佛学之光,并由此推测神彧的僧宗为临济宗。  相似文献   
116.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14题为: 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相似文献   
117.
颜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颜之推的文化品格,奠定了他的文化学术根基,为他以后总编《修文殿御览》积累了丰瞻翔实的学术、编辑功力。而颜之推入仕北齐,待诏文林馆,从事总编《修文殿御览》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刺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互相交流;他本人兼采古今、文质并重、经世致用、反对盛行的追逐浮华轻艳的文风等的文学主张也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北方单一的质朴揉进了南方的清绮,而融合之后的文风更易于被南北双方文坛接受,也促使入北文人的创作注意吸取北方文化的特质而加速南方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8.
杨德华 《历史学习》2009,(12):21-22
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相似文献   
119.
庾信萧梁时期纯文人气质彰显,入北以后儒士情愫复归,由纯丈人气质向儒文兼备的气质转化.其表现为:家国败亡的沧桑巨变激发他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深刻的反思,唤起他作为儒士的强烈的功业意识,也促使其对儒家伦理的回归.入北以后庾信固有的文人气质又影响北方本土士人价值取向由重儒向慕文转变.庾信和北方本土士人气质呈反向改变而共同趋向于儒文兼备,成为南北融合的表现与成果.  相似文献   
120.
以《药材质正纪事》为中心,考察江户时代德川吉宗治下的一场朝鲜药材调查。研究发现,在18世纪,日本本草学由主要依靠文献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视觉信息开展研究。日本的博物学家们在面对各种动植物时,越来越重视准确描述感官所觉察到的特征。动植物不单作为“药材”,也作为“事物”被对待,每一个体的形状、色彩和性质等都被仔细、严格地观察和考证。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是18世纪日本博物学的特点,揭示了中国的本草学传统在东亚的书籍流通过程中是如何发生改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