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8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可以说,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而他的所有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从我的父亲身边逃脱出来的企图”,而《判决》更是一次长久受压抑的心灵的释放,一次酣畅淋漓的喷发,研究卡夫卡《判决》,从其主人翁格奥尔格和他父亲的冲突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窥见到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与崇拜的复杂情感,以及不惜以死为注,力求从父亲的阴影中逃遁的压抑心理,这对理解卡夫卡的全部作品将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102.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103.
对于<变形记>的解读,大多数学者得出的结论无外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或者认为反映的是作者对于痛苦的现实人生的逃避.几乎没有人看到其中卡夫卡精心构造的痛苦与快乐的二元世界.本文试图从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4.
写作对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是沟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由于在时代文化、生活环境和个人倾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夫卡选择了用写作这一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方式沟通世界,从而对他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他用写作沟通世界的道路是艰辛的,写作之路的坎坷,构成了他的生活的现实内容。但是,困难并没能阻止卡夫卡前进的脚步,他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坚持写作,最终获得了自身价值的确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5.
作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卡夫卡和福楼拜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在不同程度上发现了社会生活的真相。客观事物,如环境、景物、人际关系、权力、建筑物等等,它们正一步步逼近人的身心,而人在客观力量面前愈来愈弱小,愈来愈边缘化。卡夫卡和福楼拜秉持客观性立场,用冷峻、繁复、细致的艺术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客观性的物质对主体性的人的侵入,深刻揭示了人向物质的退却和人的全面异化。福楼拜试图在物质面前保持自己作为人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卡夫卡则无奈地放弃了独立性,并解构了人的完整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6.
107.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108.
正布拉格城堡下的黄金巷,一张忧郁青年的照片,伴着扬.聂鲁达的《小城故事》,躲在橱窗的冰凌后,默默注视这世界。那是一生用笔在为自己驱逐孤独的卡夫卡。他的那句名言突然在耳畔响起:"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那一刻,布拉格清冷的天空下,怀念起那逝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9.
人的生存总是关涉到意义。卡夫卡处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无法建立确定的价值体系,满怀着痛苦和焦虑陷入了生存迷雾之中,写作承载着他的思考,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极富个性特征的内省色彩,于文坛上另立风景。  相似文献   
110.
书房的秘密     
我给自己收拾出一个书房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喜欢书,喜欢买书,又是个读书教书的人,没有个书房怎么也说不过去。我现在已不大提自己的书房名了,但许多朋友和学生都还记得,因为我常常在文章后写上某年某月于二人转书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