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8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92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描述。  相似文献   
32.
朱东润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出版于1962年,1979年再版发行后,一直作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材,但是朱先生毕竟不是专门从事古代汉语研究的学者,因此在选文的个别注释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就该书上编第一册的选文注释选取7例试作简要考释。  相似文献   
33.
即使以补善注本"释事忘意"缺憾的五臣注本,最终也抵挡不住它的学术影响,败下阵来。综述李善《文选注》的历代研究,可梳理李善《文选注》的版本、佚文、异文,考辨注本变迁、体式演变等,透视文选学的流变。  相似文献   
34.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35.
“巴渝舞”名号及曲辞嬗变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舞"为唐前极重要的一种歌舞,随着朝政更迭,其名号异代异称,其曲辞屡屡改变.汉世之前,名号为"巴渝舞",曲辞未详.两汉之时分为两个阶段:建安十八年前,其名号、曲辞皆袭前代;其后,因王粲创作新辞,名号曲辞均有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易递增,情况复杂.隋代罢用"巴渝舞",史皆不载.唐代重视"巴渝舞",有文人模拟而作.唐后,渐次衰亡,翻览载记,忽焉似亡.  相似文献   
36.
戴立岩 《图书馆学刊》2012,34(12):129-130
概述我国历代古籍文献编纂成书的方法和途径,介绍历代古籍编纂工作的方法演变和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37.
颜紫元 《武当》2000,(6):61-62
吴式太极拳宗祖全佑(1834—1902年)系满族世家,历代都以武功著称。全佑公青年时期曾在京都旗营任见习军官。当时杨露禅公(1799—1872年)在旗营任武术教官,教授太极拳。营中许多军官从杨露禅学拳。然只有万春、凌山和全佑三人,对于太极拳都是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38.
39.
降落伞 公元前3世纪,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建成。豪兴勃发的秦始皇登顶远眺,并在激情鼓动下凭借一顶巨大丝伞纵身下跳,结果居然安全降落着地。后又据《隋书》载,北齐时代,文宣帝高洋有意“放生”一批死囚,给每个死囚犯发了两顶大斗笠,命其双手各持其一,然后推其自高处落下。结果,有多名囚犯安然飘落至地。秦始皇、文宣帝的即兴所为,可能他们自身并未意识到已发明创新了“降落伞”之雏型,功不可没,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某种程度上懂得了利用“伞”能承受空气阻力来减缓降落速度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40.
"不著撰人名氏"的《苏松历代财赋考》作者实乃清人周梦颜。是书的编辑源于康熙三十八年周梦颜等人的扬州请愿,它是清初"浮粮之议"大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周氏积善追求的集中体现。该书是道光九年刻本《苏松财赋考图说》的康熙刻本之一。二者相较,存在明显的增删痕迹。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版本所针对的读者不同。《历代》所针对的对象是江南的地方官,而《图说》则是针对朝廷大臣甚至皇帝,作者为了避免文字之祸,对可能触犯忌讳的地方做了删节和改动。然而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了解围绕减赋问题清代江南士绅与地方政府、朝廷的博弈过程,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