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非常重视人才和人才问题。在任京官时,他就以“转移人才之道”为起点,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其转移、培养、考察人才的设想与方法,试图扭转当时世风日敝、人才日衰的局面。投笔从戎之后,他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政治活动作为其“转移”人才的具体过程,从实践中又总结出了其访求、任用、待遇人才的经验与方法,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其用人思想,最终凭借其造就出来的一大批各类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造成了所谓“同治中兴”、人才济济的新局面,也基本上实现了他当年提出的“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的梦想与追求。批判与总结曾氏的“转移人才之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清道光年间,倭仁、李棠阶和吴廷栋在京师倡导程朱理学,成为理学营垒中的中坚人物。同治年间,他们掌权辅政,发挥儒学的政治功能,加强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控制,促成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不过,在晚清"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手段来解决近代出现的新问题,视程朱理学的道德论为治国的根本大法,自然无法回应时代"变局"的挑战,也为时代进步的潮流所抛弃。  相似文献   
103.
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日两国的交往仅限于每年定期在长崎进行的贸易,并且,所有进出口的工作都由中国商人负责。1853年,日本在美国的逼迫下打开国门。1859年,由幕府垄断的对外贸易体制也被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外国商人在各开放港口(横滨、长崎、函馆)进行的租界贸易。由于租界贸易中的出口业务都由外国商人完成,  相似文献   
104.
19世纪60年代,新疆维、回族的反清斗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宗教上层为领导,以民族、宗教关系为分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5.
位于大理州大理市中和镇,始建于元代。原址位于大理古城米市街东(即今大理一中旁),清咸丰年间(1851—1861)焚毁。清同治十二年(1873),经士绅合议,将大理府、县先师庙合并,迁至报国寺,即今址,并改报国寺为文庙。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云南总督岑毓英首倡,经各方合议,在报国寺原址上又重建大理文庙。  相似文献   
106.
同治中兴”做为清朝廷的最后辉煌,一直为史学界所关注。大部分学者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时,认为这是一次理学思想的回归。本文通过对中兴思想以传统理学的内在超越,对于固有政治体制的外在依存的分析,探讨其对于晚清修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古币二则     
刘盛全 《收藏界》2010,(6):98-99
同治重宝"背"二户"钱币赏析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小平称通宝,背满文纪局,大钱称重宝,背纪局,纪值,材质黄铜、红铜。笔者今所介绍的为"同治重宝"背"二户"币(如图)。  相似文献   
108.
海泉 《收藏界》2010,(10):81-82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铸同治钱有两种:一为“通宝”(仅小平),一为“重宝”(见有当四,当五,当十)。在旧泉谱中素有“同治通宝无大钱”之说,这是除了小平大样(直径28毫米,直径30毫米)和小平特大样(直径32毫米)之外而言。  相似文献   
109.
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浅绛彩瓷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除了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三大家每有所作必为精品外,也有很多浅绛瓷画师的作品皆清雅不俗,功力不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收藏》2017,(1):104-105
大约两年前,笔者的一位朋友去苏州参加一次古董珍玩展会,偶遇两方清同治年间“裕庆堂戈老二房”牛角告示仿帖印章。费尽一番周折,朋友把它们带回北京,又转入笔者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