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传统解诗主要着眼于语义分析。文化方面,内容涉及到的由注释说明,但不深谈。通过专意于《诗经》的文化内涵探析,总括出由内容直接述说的民俗文化、由形式刻录的咒祝文化和由隐语暗示的意识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2.
唐代医疗活动中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赓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2):61-68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由神学阶段向形而上学阶段的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咒禁巫术疗法在医疗领域内的退缩与保留就是这一进程的缩影.咒禁术在中古时代的退缩体现在操用者规模的收缩与固定、适用疾病范围的缩小等方面,一些主流医学家已经表示了对咒禁术的否定,文化落后的南方地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崇尚巫术的做法受到北方主流文化圈的抨击.但是,民间基层社会中(包括部分医人)仍然存在对禁咒术的迷信,面对当时医学水平难以应对的某些疾病时咒禁、符印疗法仍然有市场,可以说,中古时代并未实现"医巫分离",医与巫的关系呈现平行发展的样态. 相似文献
33.
34.
杨小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8,(3):25-29
郭在贻提出研究俗语词为训诂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但对现在的俗语词没有提及。训诂学不应局限在俗语词方面,还应扩大到俗文化范围,从研究古书走向俗文化研究,对人们喜闻乐见的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所以然及俗误。训诂学对周易预测算命、取名、方俗语研究、英语教学、新词揭源、地方文化研究及数字化电子文献的整理校勘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杨昌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184-185
殷周天命观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原始先民对至上神人格与意志的幻想产生了“天命”观念。这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变化:殷商的“天命永恒”——西周的“天命可变”——周末——“天命可咒”。古文化由殷商“神本文化”向西周“人本文化”转移。而古文化的人文精神正肇端于此。 相似文献
36.
37.
宋元南戏开场部分有脚色随“啰哩嗹”曲调踏场。“啰哩嗹”源自梵语四流母音■、■、■、■。四流母音因具有神秘色彩被僧侣用作咒语,后成为傀儡戏戏神咒,作为傀儡踏棚之调。傣泰民族先民金齿百夷的表演艺术“爨弄”是一种肉傀儡戏或至少包含肉傀儡表演,最主要特征是踏爨,即模仿傀儡舞步。爨弄传入中原后被称为“院本”,四流母音被音译为“啰哩嗹”。早期院本作为正戏文演出前的开场戏,肉傀儡表演随院本进入南戏开场部分,“啰哩嗹”成为南戏开场脚色踏场之调。文人剧作家参与南戏创作后清除了开场演出的祭祀成分,“踏场数调”遂从文人剧作中消失,这一形式在舞台演出中留存至今。 相似文献
38.
咒是良心的法庭,自我的法官,既是道德底线的严厉保证,也是道德理想的终极表达,道德评价的最简明词汇。恶咒多产生于坚守道德底线的良心保证,善咒则产生于追求和弘扬根本道德的尽心尽力。不同层面的咒都有敬畏导行、明理自律、劝导警示、激励引导、立志炼志等道德规范和德育功能。道德建设和学校、社会德育应该充分有效发挥咒的道德规范和品德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