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言而有信     
在美国圣迭哥有这样两个兄弟,哥哥叫哈里,弟弟叫杰克。兄弟俩非常有钱,可他们为富不仁,经常为非作歹。不过,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经常用金钱来粉饰自己。他们还经常去教堂做礼拜,希望借此把自己装扮成一位完美的基督徒。  相似文献   
12.
曹春茹 《华夏文化》2010,(1):39-40,25
<正>朝鲜宋相琦(1657—1723)有一首《次副使箕子墓韵》诗,曰:"浿江何似一清河,圣人来辟檀王都。先将九法叙彝伦,一派东渐画井区。山无盗贼女贞信,八条历落民风敷。"诗里的圣人就是箕子。箕子是中国殷商末年的三贤之一,与其他二贤微子、比干共佐纣王。据现存的中国、朝鲜—韩国的一些史料记载,周灭殷商以后箕子到了朝鲜(在古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字起源非常悠久,是全世界文字中最古老最富有特色、也是生命力最为强盛的文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曾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字起源的唯一看法。圣人或神人造字说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存在,世界上有文字的民族大多有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中国有仓颉造字和  相似文献   
14.
路遥是一个终生为不安全感所压迫,以贡献的方式,达到自我实现,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命运宠儿的情感方式支撑着他,圣人情结引导着他,并影响了他压抑人性的生活方式.路遥的价值观是动态的,在《平凡的世界》写完之后,他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5.
圣人作为一个中国哲学的范畴,在与道的关系中表现为知“道”者;在与人的关系中体现为理想人格模式;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构建理想社会模式的基点。在这三个关系的会通中,它联系着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社会,并将这两个方面一统到一起,成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16.
《问孝道》是一本师徒问答形式的图书。问道的是学生:怀朴、浮生、惊蛰、圆舒。解惑的是老师:国学应用智慧传播第一人、道行天下的亲身实践者——翟鸿燊。他号召以圣人智慧来修身、齐家、治企,百万人在现场聆听了他的开悟。  相似文献   
17.
一部《易经》穷天地之造化,极社会人生之机变,惊天地,泣鬼神。《易经》之“易”据说取意于变色蜥蜴之“蜴”,古代.的先哲圣人们观察到蜥蜴针对不同环境变换不同颜色来保护自己的现象.领悟到变化对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性.从而演绎出了《易》这部以匡后世的皇皇巨.从中.人们悟出了“易”的三个境界.即:变易、简易和不易。  相似文献   
18.
孔德 《武当》2012,(2):49-51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释解】本章是用圣人的眼光洞察世俗社会,发现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的人,往往都爱追求感官的享受和  相似文献   
19.
人、地、天、道之间效法递进,道与自然之间不是效法递进关系。自然是道的本性,万物效法自然,圣人治国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采取无为的方式,通达理想的无为治国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蓝本,是自然原则的具体体现,实质上是精神超越、瞩意未来。  相似文献   
20.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