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31.
黄丹  黄晓梅 《海外英语》2013,(19):175-176
西奥多·德莱塞曾因塑造了"嘉莉妹妹"这样一个角色,在美国当时的社会一度受到严厉指责和批评,"嘉莉妹妹"真的跟"堕落"这两个字眼密不可分吗?当前研究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加在嘉莉身上的"堕落"罪名其实是另有罪魁祸首的,嘉莉实际上是充当了替罪羔羊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2.
亲爱的自己:最近还好吗?我知道,现在的你,很迷茫,很不了解自己,但请你相信,这些都是成长的心路历程。成长是你人生一个可怕却又必须经历的环节,你一定要咬牙坚持住,不必为谁,只为自己。我亲爱的自己,你还记得小时候,你许下的诺言吗?你还记得你信誓旦旦的伟大抱负吗?时光飞逝十几年后,年轮并没有淡去你  相似文献   
133.
《中文自修》2012,(2):61
【相关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北宋]王安石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狄德罗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俄]契诃夫  相似文献   
134.
原以为我不被您爱着。原以为我不被您需要。原以为我是这样的不讨您喜欢。原以为在您那里我是可有可无。原本被讨厌的感觉很糟。原本被丢下的感觉更糟。其实,有一种爱,就是妈妈的泪光。妈妈的泪光是晶莹剔(tī)透的,水晶都无法与其媲(pì)美。它蕴含在眼眶里,是对女儿的牵挂。  相似文献   
135.
对中外名著中几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她们在出身、遭遇和对不幸命运的反抗等方面都有某种相似之处,尤其是以妖艳征服男性、以堕落进行反抗,是其共同的特征。但她们又有明显的差异。潘金莲只能成为西门庆的性奴,从根本上说,她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而华莱丽和娜娜却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她们与各种男人的逢场作戏,都是有价码的交易。  相似文献   
136.
李昱 《文教资料》2005,(32):148-149
根据弗莱及荣格的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理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在他的长篇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通过主人公亨查德生命轨迹中的堕落与报应的必然联系,再现了报应对搅乱自然平衡的堕落的矫正,强调了堕落迟早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公正力量的报复这一母题。  相似文献   
137.
夏秋芬 《现代语文》2006,(11):67-69
80年代末期:“当时的苏联经济濒于崩溃,党的领导层贪污腐败、破坏法制,社会道德堕落,‘夸夸其谈,装模作样,双重道德’之风盛行,人民的生活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针对这一“世纪末”的社会现实,马卡宁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反思性质的小说。小说《审讯桌》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像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马卡宁把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苏联社会状况。马卡宁在小说中描绘了苏联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审判”制度。作家明确地指出,苏联社会人们普遍感到精神压抑、人人自危的根源就在于苏联时期的社会审查制度对人的个性的戕害和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全面剥夺。  相似文献   
138.
《异乡》是新世纪的问题小说。作品最本质的问题是“异”字。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大都市不再是人们理想的、更不可能是诗意的憩居地,城市的功能在发生变化,城市的一切出现变异。这种变异的城市结构、城市程序、城市生活却恰恰是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角、津津乐道的都市文明或现代文明。虽然大都市享有光荣与梦想,但在都市的角落有可能潜存着污垢和罪恶。因此,是文明还是堕落?让人们充满了疑惑。  相似文献   
139.
在《裸者与死者》这部震撼灵魂的作品中,作者不仅对美国的社会、政治、战争叫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而且更以巨大的勇气把人们的行为思想、生活方式,甚至灵魂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全部赤裸裸地展示了出来。主要从作品本身入手,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他们的悲剧和他们悲剧的原因,意在揭露战争对人的摧毁、人的异化,同时向读者警示美国社会的法西斯主义、集权势力等各种潜在的反动倾向。  相似文献   
140.
毕飞宇小说《玉米》讲述了乡村女性玉米附庸在男权文化的外壳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隐忍、挣扎和爱情的幻灭后,在权利的诱惑下最终走向堕落的生命轨迹。从中可见在男权政治语境中以及在女性不享有话语权的男权视域的审度下,女性的流离失所和对个人命运的不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