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寻父以重构自己历史而展开情节,作品中对于历史、宗教、文化的种种叙述都显露出解构的态度。拉尔斯痴狂的寻父之旅最终归于徒劳,随之建构的身份也崩溃瓦解,所有的追寻都归于飘渺,所有的确定都不确定。  相似文献   
102.
2000年3月,一只手提箱来到了一个小博物馆——东京大屠杀教育资源中心,箱子上用白色油漆写着“汉娜·布莱迪,1931年5月16日,孤儿”。参观的孩子们很好奇,汉娜是谁?她遭遇了什么?她还活着吗?让我们顺着《汉娜的手提箱》穿越到1939年,来到捷克斯洛伐克的麦期托小镇。汉娜长着一头金发,可爱的圆脸上,蓝色的大眼睛清澈、明亮。汉娜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家里经营百货店,住在  相似文献   
103.
大屠杀对以色列社会影响深远。但有关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在以色列却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进程:建国初期它是一种禁忌;40年代下半叶总体研究维度深入;到50年代初大屠杀研究成为热点并被授予"官方"地位;此后大屠杀集体记忆概念化,并经历了艾希曼审判和"1977年转向"两次转折。随着时间推移,大屠杀作为集体创伤,已经成为以色列身份的一个中心要素与标志。  相似文献   
104.
孙燕 《文教资料》2008,(19):74-76
<德国反犹史>这本书清晰地向我们展示整个德国反犹历史的基本脉络,同时从因果关联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对大屠杀这一超乎想象的人类疯狂作出一个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5.
一个日本间谍,化装成中国人,在东北刺探军事情报,饥寒交迫中却蒙一家中国人相救。日后日本军队攻占了该地区,在残酷的大屠杀中,该间谍知恩图报,令日军保护该户中国人,并将该户少年送到日本留学。这就是日本人津津乐道的中日亲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向野坚一(1868-1931),日本著名的军事间谍,在甲午战争中立下大功。向野坚一是福冈县人,曾就读于明善义墅和县立  相似文献   
106.
《北京档案》2006,(12):37-37
德国政府4月18日宣布一项重大决定,帮助把二战期间有关1700万犹太人、劳工和其他大屠杀受害者的纳粹档案向历史学家以及受害者家属开放。据美联社报道,这些资料共有3000万到5000万份文件,被保存在德国城市巴德-阿罗尔森,由11个国家共同监管。这11个国家将于下月在卢森堡开会,考  相似文献   
107.
江沂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载文说,近年来史学家们又开始转向对史料的发掘,如《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就是从史料中挖掘出来的。日记作者在大屠杀期间逐日记述了亲见的日军暴行,成为“历史事实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8.
《重庆档案》2005,(3):F0002-F000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抗战时期的首都重庆,曾沦为“广岛之前的广岛”,受到日军无差别轰炸长达3年之久,仅“五.三、五.四空袭”的死难者即达4091人.这在当时堪称空中大屠杀史上的里程碑。现选刊几张当时的照片,以此纪念.  相似文献   
109.
《今传媒》2005,(9S):10-11
1995年7月11日,是自诩为文明、自由、民主的摇篮——欧洲最黑暗的一天。欧洲国家在21世纪末亲眼目睹了塞族极端种族主义分子们在欧洲的心脏犯下的种族大清洗罪行。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新闻传媒最早发表的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评论文章,是1937年12月25日《武汉日报》发表的短评《惨痛的一页》,与1937年12月28日《大公报》(汉口版)发表的社评《为匹夫匹妇复仇》,义正词严、充满感情,对日军暴行进行严峻的声讨,对南京难民进行正义的声援,对事件作出刻骨铭心的总结,向国际发出悲愤的控诉与强烈的呼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