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通过将奈丽·萨克斯的诗歌与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的人生》对于大屠杀描写的对比,探析犹太民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2.
杜裕禄 《北京档案》2005,(10):12-13
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的侵华日军大屠杀事件,曾使我30万同胞遇难.这是不争的千真万确的史实,然而我们有关死难同胞具体名字的记载却很不详实.  相似文献   
133.
纪良发 《新闻世界》2005,(10):54-55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万同胞死于劫难 一方佛门净地如何挽救24000多难民于水火 一位执的年轻和尚十四年如一日怎样写出剧本 一个传播爱国故事的宏愿又怎样化为拍摄电影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4.
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所蕴含的主题也纷繁多样。欧茨的长篇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主要从异化、大屠杀、“父与子”三个主题对犹太文学主题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是作者再次探析犹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表明了其创作题材向犹太领域的转向,也凸显了其对犹太民族命运和生存出路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5.
陈琴 《档案与建设》2020,(2):14-17,8
文章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主要探讨的是集体语境下的创伤记忆。首先,对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意义以及国际认同面临的困境加以探讨;其次,指出档案资源在创伤记忆中的建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详尽阐释创伤记忆的延续传承直至国际认同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建构;最后,从档案的视角探讨促进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实现路径,将创伤记忆的研究引申至档案学领域,以期在丰富档案学理论的同时让集体创伤记忆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6.
奥罗拉枪击案后,美国社会又再度开始讨论控枪问题。而对于当地民众而言,更现实的问题是他们13年后再度面对一次群死群伤的大屠杀时,已平复的心理创伤再度被撕开的痛楚科罗拉多州的奥罗拉曾经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城市,人口不多,地方也不大。最荣耀的记录是2011年12月,《福布斯》杂志在一年一度的"美国十大最安全城市"的评选中,将奥罗拉排在第九名。这两年,奥罗拉的犯罪率不断下降,远低于毗邻的丹佛市。7月20日零点35分,詹姆斯·霍尔姆斯打扮成"小丑"的样子持枪出现在奥  相似文献   
137.
善意之美     
这又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里面有快乐、有温暖、有梦想,也有惨绝人寰的卢旺达大屠杀。 在这里,我们只谈人性,而不再提那段伤痛的历史。故事从主人公德奥的逃亡写起,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从卢旺达大屠杀中逃脱,  相似文献   
138.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图书评论》2010,(11):67-67
本书是以色列文学的巅峰之作,问世以来一直是大屠杀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茫茫沙漠之中,矗立着一座设施完善、极尽豪华的精神病院,这里居住着一群二战后大屠杀的幸存者——亚当·斯坦无疑是这群怪人的首领。  相似文献   
140.
每逢清明,子女都会扫墓拜祭去世的亲人,可是我无法敬祭父亲蓝名卓,1937年12月13日父亲在南京惨遭日军杀害,没有找到遗体,所以他没有墓碑,不知他魂归何处?五六十年来,我和妹妹虽然对父亲十分怀念,却找不到寄托哀思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