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正卢旺达大屠杀时,一个死里逃生者留下的伤痕。图西族的灾难卢旺达是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人口800万,胡图族占85%,图西族占14%,其他人口只有1%。16世纪,图西族建立封建王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先后入侵殖民,最后由比利时代管。20世纪60年代,胡图族推  相似文献   
52.
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幸存者作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结束后,犹太作家尤其是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在反映与表述历史灾难方面面临着一种艰难的挑战。以卡一蔡特尼克和阿佩费尔德为代表的幸存者作家,从幸存者的独特视角对民族历史与民族灾难进行回顾与反思,触及犹太人历史、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中某些本质的问题。同时,又将目光移向战后犹太人,尤其是幸存者在以色列的生存与命运,探讨大屠杀幸存者如何负载着沉重的记忆负担、在新环境中寻求生存途径。这样一来,他们的文学既在解说民族历史,铸造着民族记忆形式,又同现存社会语境与政治话语建构起某种象征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53.
1846年海口城军民坚拒清兵,终遭清兵屠城,军民死亡近三万人.这个血腥事件极大震憾隐元大师的灵魂,使他从佛教高僧演变成爱国者.在抗清复明事业中,隐元大师态度鲜明地站在正义立场上,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5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英国对殖民者的大屠杀是造成北美洲印第安人消失的原因,然而,殖民者的大屠杀虽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应是其消失的真正原因,所以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新文明带完全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环境,而他们不能适应这种改变,尽管他们自己的文化具有一种高尚的美德,但他们仍然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55.
王琳 《档案学研究》2019,33(4):84-90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伤,而关于大屠杀见证者的口述历史是否可以纳入历史书写中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口述历史不仅可以对文献史料进行翔实的补充和细致的阐述,同时更具备完整性和生动性,因而应该成为大屠杀历史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口述历史还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大屠杀的真相,并帮助人们从关注单纯的历史事件转向关注见证者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56.
张纯如以日本、中国和西方三个视角围绕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被遗忘展开论述。从日本视角看,大屠杀被遗忘有国际社会的外交和国内的历史教育等因素。从中国视角看,有心理和社会道德因素。从西方来说,张通过恢复历史记忆的方式证明了人性的善良面。  相似文献   
57.
58.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手烟》中刻画了两代大屠杀后遗症患者的形象,并不约而同地安排了救赎的结局,揭示出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于亲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庭来说,选择忘却伤痛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59.
《大连大学学报》2020,(4):23-27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人在旅顺现场的西方战地记者群体中,英国战地记者弗里德里克·维利尔斯(Frederic Villiers)引起的关注相对较少。维利尔斯对旅顺大屠杀的观察同样细致入微,甚至有切身感受在其中,并由此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但是,维利尔斯作为来自西方"文明国度"的记者,头脑中无形的"文明"优越感仍左右着他对东方的认知,从而使他只能在"无法理解"的"困惑"之下做"忠实"的记录。而且维利尔斯"困惑"之下的"忠实"记录,实际带有一种意识到"半文明的日本竟仍如此野蛮"后的震惊。这背后所隐藏的西方文明中心观与优越感,更值得世人深思。  相似文献   
60.
张丽 《海外英语》2012,(24):224-227
《林中之湖》是美国著名越战作家梯姆·奥布莱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描写的是美国越南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公平性,尤以揭示臭名昭著的"美莱村大屠杀"的真实性著称。互文性是当代文学中颇受青睐的一种写作技巧。在《林中之湖》中处处可见互文文本,奥布莱恩多处引用历史事实、其他著名作家的小说、军事法庭的证词、采访和新闻报道来揭示美莱村屠杀案的残酷以及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该文即运用互文性理论,分别从小说文本与真实历史、大众传媒和军事法庭之间的互文来揭示战争的本质、影响及"美莱村大屠杀"不可抹杀的历史真实性,推进了文学与历史进一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