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意大利作家、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记忆代言人”普利莫·莱维(PrimoLevi)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中写道,“我们是幸存者,而不是真正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82.
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加州克拉拉县的一条偏僻道路上。人们发现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车内开枪自杀,结束了她年仅36岁的生命。  相似文献   
83.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大地.同年十二月二十日,日寇侵占浙江省会杭州,一九三八年初,日寇在杭州城郊乔司对我同胞实行大屠杀,一日之内,遇难者一千八百余人.沦陷青年为了保家卫国,纷纷渡江南来,一部分汇集在绍兴,和绍兴所属各县青年一道加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列.  相似文献   
84.
专家点评: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其他地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的历史.  相似文献   
85.
国内要闻     
《档案天地》2015,(1):5
中组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2014年12月10日,中央组织部、人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90号,以下简称《通知》),就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  相似文献   
86.
刘常庆 《上海教育》2011,(21):49-49
德国统一后,特别是围绕二战结束50周年的国际争论,曾引起欧洲和美国的担忧,战争历史和大屠杀的记忆有可能被忘记。其实,在德国,这一历史一直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7.
陈红 《历史学习》2005,(11):29-29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无数罪行的一小部分。但在南京的屠杀是最野蛮、最疯狂、规模最大的一次。那么,日军为什么要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战争和侵略本性、反人类的非人道的罪恶本性。日本军队作为一部开动起来的侵略战争的机器,任何一个日本士兵加入进去,都会随着这部侵略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88.
日本右翼团体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已于2005年4月5日再次被日本文部科学省核准通过。该教科书有五个反动立场: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罪行:把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为“解”;宣扬皇国史观:打所谓的“近代化”牌,歪曲侵略战争的实质;扩大日本的“战争损失”。这本地地道道的军国主义教科书中,几乎提及了日本所走过的军国主义教育道路中的所有重要问题,并极尽翻案之能事。本刊为了还历史的真相,帮助历史教师进一步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分手的反动本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西60周年之际,特发表赵亚夫教授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战时军国主义教育的反动内容和罪恶本质,想必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深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9.
正是由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大屠杀教育、保存大屠杀记忆,大屠杀话语才在国际社会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国际组织主要从战争罪行证据的调查与搜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认大屠杀"等反犹主义行为做斗争等方面保存大屠杀记忆,并且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日益制度化。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大屠杀以及种族仇恨的危险性,推动创伤教育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内涵与道德基石,但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创伤记忆的政治化解读与道德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0.
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辛德勒方舟》充满对大屠杀历史和犹太人命运的关切,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记忆隐喻,成功建构了全球视野下公众对大屠杀事件的共情心理与关怀伦理。《辛德勒方舟》在对大屠杀记忆的艺术呈现中,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记忆、历史与话语交互渗透的大屠杀记忆现状,传递出基尼利对于历史苦难的铭记与反思,承担起作为大屠杀见证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