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7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姐姐的守护者》[美]朱迪·皮考特/著南海出版公司在《姐姐的守护者》一书中,安娜母亲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已足以诠释这矛盾纠结的母爱。"我的人生仿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我在冒险吗?合法吗?合乎道德吗?我不知道。可是现在,我的小女儿将我告上了法庭……"这部小说中涉及安乐死、器官移植、青少年自杀、  相似文献   
132.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13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典型的环境与性格悲剧,女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是其所处环境与自身性格共同作用所致。小说通过“发现”与“突转”,“偶然”与“巧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安娜所经历的“苦难”更能引发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进而使郁积已久的不快情绪得到宣泄,迭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4.
对死亡的探讨贯穿了《安娜·卡列琳娜》整部作品,安娜、伏伦斯基、列文几人无不徘徊在死亡的周围。主人公与死亡如此的接近,原因在于他们信仰的失落。安娜与列文更因自我独立的个人世界而与属于共同世界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作品通过对生存意义的探讨,揭示了其时托尔斯泰自身信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5.
台北闹饥荒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要返回台北的时候,妈妈总是塞很多东西到我的行李箱里,一直到完全塞不下为止,那种情况就好像台北正在闹饥荒。"妈,你什么都不用带,台北什么都有。"我说。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骗你的!台北什么都  相似文献   
136.
爱与死亡一直伴随着人类形而上的思考,这首先是个哲学命题,也是很多小说家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小说对爱与死亡的探讨,因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紧紧拥抱了社会和人生,更有利于人们对“爱和死亡”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思想丰富、内容深刻的作品,值得人一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7.
现年93岁的沈安娜面容慈祥,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她曾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的一名谍报人员,11年战斗在国民党中央核心机关里。  相似文献   
138.
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和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现象.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中包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两个主人公身上体现着作家生命意识的不同方面:安娜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形象;列文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进行社会改良的形象.并且作品中涉及的其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着托尔斯泰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托尔斯泰生命意识的探讨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并从不同层面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9.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安娜的形象是复杂的,安娜悲剧命运的形成也是极其复杂的。既是当时那个社会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与安娜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分不开,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促成了安娜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0.
安娜的悲剧,多数文章将其归结为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伏伦斯基的薄情,安娜内心深处渴望爱情与背叛家庭、抛弃丈夫和儿子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对安娜的出身、文化素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则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无所事事的生活,对自己的角色不满,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