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4篇
教育   800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苏轼思想与宋词关系发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 ,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 ,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 ,均奇妙地统一在苏轼的生命实践中 ,他对词的贡献也正得力于其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82.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力于词创作的作家,为宋词的发展开创出了新的局面。本探讨了宋词发展兴盛的成因,并通过对《雨霖铃》一词的分析,阐述了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3.
王辉斌先生是活跃于唐代文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已有《孟浩然研究》、《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控赜》等多部专著问世,引起学界同仁瞩目。最近又有新著《唐宋词史论稿》面世。全书新见迭出,不少观点是词学研究的突破。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明确指出,词起源于“中唐诗客”,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词。初盛唐的所谓“词”,全部是一些声词与乐歌。理由是:严格意义上的“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音律(音乐),一是声律(平仄),不符合平仄…  相似文献   
84.
终极意识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同样蕴涵在宋词中。眷恋人间的情结,美人迟暮的感慨,黯然神伤的愁绪,象征性的终极对应,是宋词表现终极意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5.
对白居易诗与唐宋词中思想内容的某些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去日苦多、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但求适意、不拘形迹的归隐意识是其内在契合点,反映了中唐以来新型文化背景下文士心理的变迁,是白居易诗和唐宋词独特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6.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具体的物被诗人赋予生命色彩,产生了许多典型意象。在传统诗词中就有柳、水、马、石等许多意象被广泛运用,并有了特定的内涵。该文对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7.
在以往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关系时,更多注意的是唐诗、宋词的区别,而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却很少看到。唐诗的创作技巧,诸如写景、抒情、移用、点化唐人诗句、“随俗”、“雅化”、隐括前人诗词以及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对宋词境界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89.
高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豪放词和《雨霖铃》《扬州慢》两首婉约词。那么,什么是婉约和豪放呢?如果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的话,那么婉约的“定义”就是:婉,即婉曲;约,即隐约;就是“含蓄”。词自产生就是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艳科”。到了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虽已初露豪放端倪,但真正“指出向上一格,新天下耳目”、奠定豪放派基础的是苏轼。从此,“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一善歌之士,“我词何如耆卿…  相似文献   
90.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