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92篇
科学研究   6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3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年来,平面媒体朋友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新闻的“现场感”。“现场感”如何成为热门话题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从新闻自身规律来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新闻这一传播经济社会信息的载体,不可能脱离客观性而存在,而“现场感”作为第一手材料、最直接、最鲜活的信息,是营造客观性的最重要部件。  相似文献   
22.
电视新闻中主观性解说词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华  詹恂 《新闻界》2006,(4):106-107,105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承担着解释、说明、补充图像并开拓图像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使命。解说词的编撰和播报中语调的运用都能体现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意志。因此,解说词写作和播报的过程即是新闻工作人员主观传播的过程。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效的控制个体的主观性,从而达到解说词的“相对客观性”。近年来,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倾向出现了“多样化”。多样化趋势适应了市场需要,然而也为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了消极作用:解说词主观性语言的泛滥使用就是最直接的后果。那么导致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日益严重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又应如何有效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3.
王秋馥  李铭 《新闻传播》2006,(12):60-61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在选择新闻事实和表述时遵循真实性原则,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来表现,任何杜撰和虚构的做法都是有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的。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流的报道形式之一的深度报道,也理所当然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深度报道包括通过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将隐蔽的事实暴露在受众面前的调查性报道和用夹叙夹议手法着重阐述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解释性报道。  相似文献   
24.
1998年,郭镇之教授曾发表《“客观新闻学”》一文,其中9次引证了当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这就是加拿大学者哈克特(R.Hackett)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以下简称《维》)一书。  相似文献   
25.
孟海鹰 《新闻传播》2004,(11):43-45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客观性的定义和内涵是:“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但是,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是以客观性为标榜,不分本质和现象,不分主次,罗列互不相关的现象为特征,这样的报道不能按照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其结果往往是走到了客观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26.
“故事式新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故事式新闻”当前正悄然风靡传媒界,逐步成为记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故事式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拉近了读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给读带来全新的阅读快感,但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
《新闻界》2018,(1):12-17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知名社会学家、新闻研究者迈克尔·舒德森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的考察、归纳和解析,尝试勾勒其不同研究议题背后的逻辑地图,并结合一手深访资料探讨舒德森的"新闻学的非学科化"思想的内涵及影响。本文认为舒德森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的戒慎态度,以及成熟的社会史研究视角,对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8.
何志兰  吕青 《情报杂志》2007,26(9):32-34
对信息势差的含义与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信息势差一定程度、一定时期、一定层面内存在的哲学、结构及社会的多重必然性,研究了信息势差适度存在的合理性判断与自我认可、社会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熊媛 《视听》2021,(1):163-164
在理性—情感二元框架下的传统新闻学研究中,情感总是被放在客观理性的对立面.而随着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关于情感的认知也逐步深化,其与理性的关系被重新看待,研究出现了情感的转向.本文主要论述新闻业中客观报道注入情感存在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同时认识和防范情感运用不当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另一面,从中得出在新闻业中运用合理情...  相似文献   
30.
学界对于劳动幸福权理论主要存在两点异议:劳动幸福的客观性与权利性。劳动幸福权理论是从“自觉且自由”的劳动去理解幸福的,劳动幸福不是指主观的劳动幸福感,而是指最高层次的幸福——自觉且自由的劳动。经济的社会形态,特别是资本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幸福与不幸福,又由于劳动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正义、行为正当的基础。因此,劳动的二重性必然要求劳动幸福成为一种权利,并且是最高的人权,实现劳动幸福权是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初始权利。劳动幸福权理论正是奠基于对幸福的自觉且自由和对劳动二重性的现实理解之上的。劳动幸福权理论具有价值与方法两种属性。其价值属性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体系,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供了指南,而其方法属性为我们剖析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