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川端文学的悲美风格,是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川端康成数十年艺术心血的凝结,构筑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雪国》在意象、境界、意识、情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12.
无论如何,仅从写下《名人》这篇小说来看,川端先生对围棋界贡献之巨大,就是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金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51-152,15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作品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写成,因此也可以说是川端康成自传性的小说。而《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以边城小镇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本文从文章本身入手,通过论述两部作品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比较中日文学的异同,最后究其根源,在于两国传统文学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宫宁 《考试周刊》2014,(43):26-27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三个重要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无常的美学观,体现了人生的虚空与无奈。以空灵和虚幻的景色为背景增添了悲观主义色彩,川端康成眼中的"美"是呈现在虚幻之中的美,而这种"美"又预示着"美"之必然无常、必然消亡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本分析方式,探讨《伊豆的舞女》中所渗透的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即对日本传统美的憧憬,物哀思想的渗透以及他所追求提倡的朦胧美这三种审美意识,并从地理人文环境——日本的传统民族意识、川端自身的人生阅历以及时代大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追溯川端康成审美情趣养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黯淡的日本美--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凉,这种不变的文学底色当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8.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美是亲近所得,美是邂逅所得。”一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是一个不可穷尽的宝藏,每亲近一次。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如《红楼梦》中频繁如梭的语文学习活动描写就是一个很少被人说到的话题。以大观园为舞台的人物活动中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型的社会。其中直接正面表现各种语文学习的活动就有二十多回.占了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的四分之一篇幅之多。  相似文献   
19.
川端成康(1899-1972),是当代日本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作家。1899年生于大阪,父母、姐姐的相继亡故使他从小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川端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成名。他先后创办过《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68年因其“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美学中“物哀”的粗略分析和对川端康成重要作品的基本分析,初步探讨“物哀”对川端的影响以及川端对“物哀”的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