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河南名碑     
︽大唐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仅有壮丽的河山,更具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人说“不到河南不知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不进中原不知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厚。”河南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华夏文明的体现。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从三国到唐、宋,  相似文献   
22.
孙中山选定南京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在什么地方,是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革命党人内部争议最先出现的是武昌与上海之争。武昌是首义爆发之地,鄂军  相似文献   
23.
西汉初年国都的确立与建设 ,经历了定都洛阳 ,建都关中的过程 ,而定都关中又有临时定都栎阳和最后定都长安的过程。而长安则是先确立建都 ,后命名长安 ,长安又是秦都咸阳的发展。汉初都城的确立 ,又和汉初的政治形势及刘邦与主要的决策者张良等人的建议有关  相似文献   
24.
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元谋猿人,禄丰腊玛古猿和恐龙化石闻名于世,南方古丝绸之路的“五尺道”自东向西,“西夷道”自北而南,穿越全境,“建都道”自北经元谋、武定接昆明,是“省堰门房,迤西咽喉”,沿途留下了许多悠久灿烂、珍贵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境内的历代古碑、古关、古驿、古寺、古城、古塔记载着汉、彝等26个民族的历史沧桑和璀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5.
汉初关中定都是刘邦集团战略选择的结果,受当时新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定都关中将新王朝放在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其实现巩固政权的战略目标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而且对西汉后来政治经济文化及后世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城长安以关中经济为依托,以关东经济为奥援,以全国经济为背景,以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为契机,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城市和最文明昌盛的国际都会.进而将中国古都文明推向一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26.
清初顾祖禹具有丰富的建都思想:认为都城区位的选择虽应考虑多种因素,但地理形势应位居首要;都城选址通常是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综合权衡各种要素而做出的选择,并需要对其不足方面进行弥补,尤其需要以国都为核心做好相应的军事布防;国都的区位选择固然重要,然而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不是"天时"与"地利",而在于"人和",尤其是国力的强弱。这一建都思想具有系统性和领先性,对于当今建都问题的讨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7.
可以逐一分析此题的四个选。西安 :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 ,中国历史上在此建都的王朝最多、时间最长 ,素有“西罗马 ,东长安”之称。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有“九朝古都”之称。北京 :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开始在这里建都 ,称为蓟。辽以蓟城为陪都 ,改称南京 ,又称燕京。金灭辽后 ,定都于此 ,置大兴府 ,号中都。元也定都于此 ,称大都。明朝在 1 4 2 1年 (永乐十九年 )迁都于此 ,清代仍都于此。民国初…  相似文献   
28.
西安古城     
西安的建城历史已经有3100多年,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素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称,西安的历史文化积淀浓厚,遗存众多  相似文献   
29.
西安古城     
西安的建城历史已经有3100多年,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素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称,西安的历史文化积淀浓厚,遗存众多的文物古迹,供游人参观的有:碑林、大雁塔、秦始皇陵、华清池、黄帝陵、汉茂  相似文献   
30.
明季中原西蜀战乱,南明永历王朝建都贵州,故中原西蜀之外籍禅师纷纷入黔避居,弘教贵州。他们在黔中创建寺庙,行化僧俗;开辟名山,弘宣佛法。同时本着弘法利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刻苦自励,悲天悯人,救死挟伤,济贫助困,修桥铺路,植树造林,开渠灌田,由此不仅在当时的贵州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佛教在贵州的广泛传播,而且对化行边表,开发贵州,启迪人,亦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