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4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徐玑诗略论     
永嘉四灵是宋诗的重要流派。徐玑居永嘉四灵之二,论诗有精见,但其作品不被论者看好,评价偏低。通过具体举证和分析,徐玑在五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五言古体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而行旅诗情景开朗不作凄苦音,尤为一大特色,值得称誉。故其诗不容贬低。  相似文献   
13.
徐英超是"体质教育思想"的首创者,这一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不同的视角深度剖析徐英超体质教育思想,旨在呈现徐英超体质教育思想的形成动因与内在逻辑,并挖掘体质教育思想对当前学校体育的启示。研究认为徐英超体质教育思想的成因在于反思体育的概念,内在逻辑包含3个方面:体育教学的视点应从技术传习回归身体教育,实证调研是揭示与掌握体质变化规律的关键,良好的心态与生活方式是促进体质健康的外部保障。徐英超体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正视增强体质与技术教学之关系;参考体测结果调整体育教学方向;建构面向生活的体育健康教育观。  相似文献   
14.
介绍《徐俟斋先生年谱》的成书过程,详述该书的主要版本流传,简述徐俟斋生平,对《年谱》的内容进行梳理辑佚,进而对罗振玉、徐俟斋的“遗民”情结进行关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罗振玉的人物思想史。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科技创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高、精、尖"的科研成果,然而在华北油田第一中学却有这样一群科技达人,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解决的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接地气"的发明创造,令人耳目一新。仿真鞭炮机逢年过节,人们都会燃放大量烟花爆竹以示庆祝,虽然能增添喜庆的气氛,但是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毒有害气体,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华油一中高二年级的王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幅漫画:主体是一栋新建成的楼房,斜靠着楼房一侧墙壁的梯子上有一个人正在墙上写“特优楼房”四个大字。可是,写字的人却发现墙壁上有几道很深的裂痕。怎么办?写字人顺着裂痕“刷刷”几下,一株柳树出现在墙壁上。漫画的题目是:聪明的一“修”。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07,(5):F0003-F0003
徐永新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副院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  相似文献   
18.
"嘟-嘟-嘟!"随着三声哨响,2014年石家庄市校园足球联赛A组的最后一场小组赛结束了,只见从场边飞奔到场内一群队员,获胜的喜悦让替补席一窝蜂地冲进了场内,相互拥抱到了一起,他们是石家庄市创新国际学校足球队的队员。凭借着本场比赛逼平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创新国际学校挺进了本届石家庄市校园足球联赛的决赛圈。石家庄市创新国际学校成立于2012年9月,现学校每年级有8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2015,(2):64
一项公益活动缘何而起,怎样走好、走远?而当一项公益活动由业余走向有组织时,又必须面对一些严肃问题。比如,公益如何从善良走向专业?如何从一时激情演变为生活方式?如何在公益活动中提升完善自我?如何将公益活动打造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阶梯?等等。在公益实践中,这些问题不可能绕过,只有想清楚了答案,媒体人的公益之路才能走远。如果您对媒体人公益这一话题有心得,欢迎来稿交流。  相似文献   
20.
读到一篇关于某学者"不能把人治妖魔化"讲话的报道。人治和法治本来是一个可以讨论,允许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共识的。在中国,"文革"后人们对于法治、民主有了强烈的认可,这是因为刚刚经历了"文革"造成的灾难,人们普遍认识到,那场灾难是在民主、法治、公民权利的缺位下发生并肆虐的。要改变不只是需要批判和否定,而且还需要提出代替的正面主张,这便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的产生。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