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4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慷慨激昂、独立进取是建安士人的主流风尚,然而一部分建安士人却具有希企隐逸的“箕山之志”,其中徐幹是一个典型?疚氖源蛹父龇矫娣治隽似渲械脑颍褐泄丛读鞒さ囊菸幕涞於怂枷牖。缓耗?隐逸之风在建安时期的蔓延促使了其“箕山之志”;建安士人对现实政治的失落感起到了巨大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2.
徐讠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命运奇特的作家。这位活了72岁,“长长的一辈子,除了写书,出书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做”,有长、中、短篇小说70部,还有为数不少的新诗和剧本的作家,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的足够重视。根据评论界对徐讠于的关注、研究状况,文章从20世纪40年代始,至新世纪止,对徐讠于研究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和整理,以期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3.
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的文化反思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文化因子,研究这一影响对徐訏的文化反思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4.
徐Yu的美学思想及学创作有着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康德、柏格森的哲学及弗洛伊德、容格的心理学是徐Yu神秘主义的理论基础,而西方浪漫主义学之奇幻一脉是其重要的艺术来源。徐Yu的作品描写哥特式的鬼形魅影,构筑梦幻的世外叙事,探究生命的奥秘,其神秘主义特质具有重要的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5.
《文选》对于梁代作品的选录是文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日本以清水凯夫先生为代表的“新文选学派”以之佐证《文选》的撰者非萧统。清水先生的见解在中国既有附合者,亦有持异议者,笔者不同意清水先生的有关解释,本文即从徐悱作品的选录对清水之说作一驳议,本文认为,从徐悱之作的艺术性,徐悱在梁代诗坛的地位看,《文选》选入徐悱之作是有充分理由的,徐悱之作的人入选不能证《文选》的撰人是刘孝绰而非萧统。  相似文献   
56.
徐Xu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57.
徐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 ,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 ,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58.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59.
徐訏的香港小说始终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与他自由知识分子的定位、过客的创作心态以及与香港都市的疏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主体间性"这个哲学概念虽然是西方哲学话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同时也对"主体间性"有着深入的探究。在儒家文化中,"主体间性"既存在于主体当下的纯然心性中,又将其同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相联系,并且在主体心性自觉和自觉行道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和实现。这些思想对于人的自我实现、人际间的和谐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