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3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22.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23.
做教师后,听到别人在我面前说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我总会自嘲地笑笑。其实,这不外乎是一份职业罢了,若说与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实在太过纤弱,需要用真挚的爱心去呵护。  相似文献   
24.
都德《最后一课》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典范。本文拟从儿童视角和忏悔意识方面对小说的特色进行分析。所谓儿童视角,首先是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一切通过“我”的眼睛去看。“我”即小说的线索人物、主人公小弗郎士,平时学习很不用功,经常逃学。正是这个懵懂的小顽童因为迟  相似文献   
25.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又渗透在他的戏剧文本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精神来源.曹禺忧郁而热烈的性格、孤独的体验、博大的同情心、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求索是他走近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忏悔意识、罪恶与救赎、不可知的神秘、劳动、爱人、遵从基督的规范,是显现在曹禺戏剧文本中的鲜明的基督教资源.  相似文献   
26.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27.
《狂欢节的忏悔》是德国著名作家卡尔·楚克迈耶的重要作品。作品刻画了上至贵族老爷和小姐,下至被遗弃的农家妇女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悲剧人生,而他们的悲剧又属于悲剧中最深层的人本悲剧。  相似文献   
28.
<忏悔录>集中了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探索,描绘了他晚年精神危机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托尔斯泰的忏悔既具有西方自传忏悔话语的典型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彰显了人的价值,同时由于东正教的影响,带有深沉的罪感意识,并继承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向人民忏悔的传统.托尔斯泰的自传忏悔特性与托尔斯泰个人的思想、经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有关,也直接受到19世纪末俄罗斯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陈思和 《新读写》2008,(11):15-15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相似文献   
30.
《我与地坛》课文(节选)部分,作者通过平实的叙述以及对地坛和母亲的真情回忆,表现出了一位苦难母亲对身残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牵挂、呵护疼爱、宽容体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儿子不公命运无力回天的痛苦内心,而作者自己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一味地倔强,这一不成熟的做法让作者忏悔终生,文章絮絮道来,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