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探讨,文章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外语学习方面的真正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形成对外语语音系统的敏感性。由此文章提出应强调语音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相应提出了在这种训练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思路。在这种训练活动中,应遵循“全面而丰富”、“多维度多通道”、“努力与准确性均衡”和“逐步强化与年龄进阶”的原则和思路,真正为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切实地做好铺垫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42.
新闻作品的形成因是内容的载体,而成为记把握世界,反映生活的再现框架,具有特定的美学意义,一方面,内容寄托在形式之中,另一方面,形式使内容定型化,固定化,同时它存在于物质载体上,比如被固定在版面上,录像带或电脑,录音带里,研究新闻作品形式的解析方法,无论对记还是新闻鉴赏家,都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感受性"特指教师或学生对语言以及语言所表现的形象、情感的接受能力;一个人的差别感受性越强,他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就越丰富。教师有所针对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唤醒"他们业已沉睡的感受性,缩小差别感受阈限,从而提高阅读差别感受性。  相似文献   
44.
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感受—发现”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培养创新人才。一、如何施行“感受———发现”学习方式的教学1.何谓“感受性学习”?感受性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教师以确定的方式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必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有感受,领悟。例如教师把一个数学公式、定理或化学、物理某一规律明白地告诉学生,学生不必独立发现、创新,只有理解、牢记,以便在将来某一个时间可以运用它。但感受性学习和机械性学习不是一…  相似文献   
45.
宋运来 《福建教育》2005,(7A):27-28
笔者有幸听一位年轻教师上《秋天的怀念》一课,该教师对课文中“央求”一词的处理,引起了我的关注。文中身患重病的母亲“央求”双腿瘫痪对生活无望的儿子去看菊花,以唤醒儿子对生命的热爱。教师这样引导:  相似文献   
46.
本文通过赏鉴湖畔诗魂华兹华斯和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对其心物感应进行透视,揭橥了两位浪漫主义作家的童年意识和自然意识,提出两者流露出的童年意识是以对自然的感受性为参照的,其自然意识渗透于童年意识之中,两者的童年意识(意向性)的自觉是以自然意识(感受性)由强到弱衰退所形成的张力为动因。它钩沉了两者所受的思想影响和渊源。华兹华斯诗作风格是牧歌性的,徐志摩诗文充满灵性,究其原委,两颗童心在自然浸淫中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47.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易产生共鸣,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境地。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相似文献   
48.
玩出生活里的美感趣味 当孩子运用多种感官,与周遭环境、质材相互作用,动手把玩、实验、破坏,以“负”的造形活动去发现、了解物体的特质,进而再以组合、建构、连结的“正”的造形活动进行创作游戏时,就能从中逐渐培育丰富的意象与美的感受性,激发个人的创意。“艺术百宝箱”运用搭建、构成的方式,扩展孩子的三度空间概念,让孩子在建构式的立体造形游戏中,体会堆砌(垂直建构与重力的关系)、架构(线性张力、压力与连结的关系)的原理,进而思考、设计、体验造形与力学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49.
<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这几句话既是初中生阅读活动的总体目标,又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指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巨大差异,同样一篇文章、一个文段、一句话,学生  相似文献   
50.
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新理念的倡导有目共睹,诸如对话、感受性阅读、体验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这些新理念均彰显着新课标力图摆脱原大纲“鉴赏”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构建“解读”阅读观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