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赝画了一幅梅花,顺手题了一首七绝:“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相传梁实秋年轻时画过一幅梅花图赠友人,并在画的一角题写了李方赝的这首梅花诗。无独有偶,丰子恺亦曾画过一幅赏梅图,李诗中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两句赫然出现在画面之上。可见李的诗句对后人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42.
雕像     
  相似文献   
43.
“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兰草题图诗。清香四溢,春意盎然的芝兰图,却傍添几笔带刺的荆棒,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美中不足的遗憾,但遗憾之余,细作推敲,这诗画里隐藏的文里机关、画里机关就不难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他在这幅幽静雅致的芝兰图中,添上几笔乱荆衬托其间,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而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这种理解既富有哲理,又符合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44.
一、兰石斋的几幅画我家房屋面积不大,原来只能是卧室兼作书房。2002年,女儿去南京上学、工作,她的房间就被改作我的书房兼集邮活动室(图1)。1981年我结婚时,江苏扬州国画院院长李亚如先生赠我《兰石图》(图2),并题"兰本芳馨,石自贞坚。帷兰与石,永远相亲"。我十分喜爱这幅颇具扬州八怪遗风的《兰石图》,把画轴悬挂在书房的东面墙上,并给书房取名"兰石斋"。20 09年,《石涛作品选》邮票发行后不久,我买到了中国集邮总公司按原大仿印的《对菊图》丝绸画轴  相似文献   
45.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蓬勃发展的花鸟绘画中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清初,以石涛、朱耷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他们用笔荒寒率意,不拘成法,试图借用笔墨表达心中的积郁。在风格与自然两个方面潜心研究,成功实现"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代予而言"的主客观  相似文献   
46.
邓丁三 《收藏》2013,(11):42-43
郑燮,号板桥,善竹石。其竹,劲瘦挺拔,筋节突兀,凌然傲骨;抑或纷乱横出,张狂跋扈愤世嫉俗。其石,嶙峋峥嵘,奇峭岐增,挺然不拔;抑或执拗地冥顽不化,当然,也可以雄霸中天,“柱上云霄”。论者多不谓其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而说张扬、怪诞,不循常理。因为,他位列“扬州八怪”,而且如今的人们一提“八怪”,首先跳出脑海的就是郑板桥。  相似文献   
47.
贾关法 《收藏界》2013,(2):60-65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这个地处南北要冲的"运河之都",以其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而独具魅力,成为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明清之际,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加之两淮盐运使司衙署设在扬州,各地盐商多聚集于此。那些一掷千金的巨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大量收藏古玩书画,或与文人墨客交往附庸风雅,或以书画送礼,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48.
何洪源 《收藏》2007,(4):88-89
李鱓(shan)为“扬州八怪”之一,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今年,恰逢李鱓诞辰320周年(1686-2006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49.
在治学中,我与郑板桥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78年发表《试论清画家郑燮》以来,我的郑板桥研究已持续了二十余年,相关述占据了我全部作的四分之一。回想起来,感受颇深,必须认真读书,寻找相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新见解,注重调查,力求掌握第一手实物资料,创作与研究同行并重,相辅相成,言必有据。  相似文献   
50.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揭示了《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主要人物角色的本事,但季苇萧的人物本事未涉及。清代徐允临提出李葂应为季苇萧人物本事,后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李葂和季苇萧之间的姓名、籍贯、寓居、游历、婚姻、喜好、名望和才情的契合关系,论证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研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缺失,为皖江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季苇萧人物形象和《儒林外史》人物塑造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