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59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问题 如图1,通过滑轮用一轻绳拉湖面上的小船,使小船靠岸,设水平匀速拉绳的速度为v1,求:当轻绳与水平面夹角为θ时,小船的靠岸速度v2(不计滑轮摩擦)。  相似文献   
102.
胡绳(1918.1.11~2000.11.5),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史学家,尤其是在近现代史和党史研究上成就斐然,声名籍甚,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内为数不多的学识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然而,为人们常常忽视的是,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上同样建树独特.  相似文献   
103.
短绳跳是以单人或双人为主的活动项目,一般绳长2.5~3米,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原地跳或行进跳。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利用阿特武德机定量证明了,当不计绳质量时,绳中张力是常量。  相似文献   
105.
魏嵋 《甘肃教育》2000,(9):41-41
“轻绳”与“轻弹簧”是两种常见的理想化物理模型,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差异。同学们常因对这两种模型的特点和区别分辨不清而造成解题错误。下面就这两种模型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区别谈些粗浅认识。 一、两种模型的共同特点 “轻绳”与“轻弹簧”都是不计质量的理想化模型,它们常常都被用来连结物体;“轻绳”与“轻弹簧”对物体所施加的作用力都为弹力,其方向都沿绳或弹簧的方向,并且各处作用力都相等。 二、两种模型的本质区别 “轻绳”的弹力可发生突变,而“轻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因为,“轻绳”的劲度系数很大,形…  相似文献   
106.
学好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比如上海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考试,要求学生掌握300个文言实词。以往的办法大都采用背诵,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则缺乏练习的语境,现在人们一般情况下不会用文言文写作或交流,学习文言文只是用于考试,过后不久也就遗忘了;二则文言文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一味死记硬背容易生厌。如果按照中国古代造字法来理解记忆字义,即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假借和转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方法)的  相似文献   
107.
<正>为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跳长、短绳的关键技术,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此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一、短绳摇绳技术不合理摇绳正确动作是两肩自然放松,大臂自然下垂,小臂外展于腰两侧,手腕用力连续摇绳。存在错误:摇绳不"圆",节奏感弱。  相似文献   
108.
坐位练绳技目标:让学生迅速掌握花样跳绳跨下跳时手在腿部的位置。方法:学生坐下后手持绳子,模仿站立时跳绳动作,这样学生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动作并加以改正,教师再加以口令反复练习,动作很快就掌握了。顺利跳出交互绳目标:让学生顺利地跳出交互绳。方法:学生在出交互绳的时候喜欢从中间出绳,这就容易死绳。假若在两人摇起交互绳的一侧放上障碍物(小垫子或标志桶),留出一定距离的通道,学生在出绳的时候就势必  相似文献   
109.
轻绳连接物体加速度关系问题,在物理竞赛、自主招生及高考模拟等方面试题中常有涉及,这里通过实例分析,再从极坐标中的径向加速度角度作理论阐释,进而对这一类问题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10.
正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具有桥梁纽带的作用。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谁来连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都坚信,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学生,一定会收获到我们内心渴望的尊重。实践证明,我最初的想法没有错,并得到了想要的尊重。因为我能够体会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够认同教师在教学中的压力,面对学生家长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到学校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