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学生口才的好坏是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有一个好口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有故意贬抑学生口才的倾向。比如把有想法却不善于表达褒为“内秀’,把口才好贬为“巧言令色”,把说话“期期艾艾”看作是“文质彬彬”、“规规矩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彻底摈弃了这种陈腐的观念,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指为人之道,亦适用于语文教学。质胜文则使教学显得粗陋,甚或出现讹误;文胜质则易喧宾夺主,甚或背离语文精神。语文教学须本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契合,方为真正之语文。  相似文献   
13.
王侠 《班主任》2013,(12):26-27
第一次看到张皓时,觉得他很怪异:看起来文质彬彬,很干净的白色衬衣、得体的西裤,皮鞋几乎一尘不染;见了老师同学微微点头微微笑,但基本不说话。开学一周,有六科课代表反映他不交作业;一周五天,他迟到早退九次。  相似文献   
14.
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是梁代文论史的重要文献。其对“文”的描述:“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会,精灵摇荡”,常被今人作为萧绎推重性情、注重词藻、倡言新变的证据。这是未细审原作而致的极大误解。从《立言》全篇的立意、《金楼子》全书的旨趣、萧绎的创作风格来看,此说不能成立。实际上,萧绎对儒、学、笔、文的分析,明显寓有崇德抑文的高下之义,“惟须”并非褒扬之“必须”,实乃贬斥之“只须”。萧绎的文学观并非倡言新变,而是尊经尚古,注重文质彬彬,和萧统同调。  相似文献   
15.
你生就一副文弱书生气质,高挑、瘦削、儒气、文质彬彬。同学们都对你惊羡不已,因为无论哪个领域你都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运动场上,你英姿飒爽,拔得头筹;演讲台上,你激情昂扬,慷慨陈词;登台主持,你身着燕尾服,笑颊灿然。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之友》2010,(7):28-29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优秀的作品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学典范了。每天耳濡目染,无形中受到它们良好的熏陶和教养,我们逐渐变得富有涵养和学识,文质彬彬了。在惊叹中国古典文学(狭义上)斐然的成就时,我们还应铭记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这轮“红日”,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加州的一些垃圾箱旁,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在垃圾箱里寻找食物。他埋着头,在垃圾箱里认真地翻找着食物,发现有可吃的东西,不顾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拿起来,然后放进嘴里,狼吞虎咽地将捡到的食物吃掉。吃饱了、喝足了,他又将一些捡来的东西塞进皮包里,拍拍身上的灰尘,在人们不可思议的目光中骑上一辆自行车走了。  相似文献   
18.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理念。孔子承先启后,基于"中和"理念,主张既要满足个体官能的合理欲求,又要使个体欲求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使之无"过"与"不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和"美育观。其基本表现为:礼乐和谐、哀乐有节、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这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种子发芽后会变成美丽的花朵,幼虫长大后会变成绚彩的蝴蝶……而我从小到大都在想:我长大会是什么样呢?大人总想让我当医生,他们喜欢我穿着白大褂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我胆小又晕血,将来不可能当医生,所以大人们只有抱着这个幻想叹息了。真能决定裴长大成为何许人也还得靠我自己。我一直梦想成为一个播音员。  相似文献   
20.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善尽美”;文艺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辞达而已矣”;文艺批评的原则则是“思无邪”,而“中和之美”则是他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