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本文阐释了德育无痕渗透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2.
正写作不是"语言游戏",而是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将连同儿童自己的真实一块儿带出。让儿童言说儿童的言说吧。——题记言说:儿童就是儿童,不是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是什么?普遍观点认为儿童是成人的必经之路,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这样的观点貌似无过,然而它仅仅把儿童当作是成人的附庸品,却忽略了儿童是具有独特思维的个体。周国平先生指出:"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  相似文献   
153.
教育之美在于没有教育的痕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师要确立领跑者、主持者、学习者的身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润物无声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4.
留守儿童和老师之间是否有最动情的触点,是否能构建出活泼、温润、灵活的走心德育,关键在于教师。好的教师善于从留守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润物无声"般的渗透,注重全面、温馨、和谐的评价,以此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打开那个"波涛汹涌"般内心的大海,以此打造精彩、厚重和摇曳生姿的德育新时空。  相似文献   
155.
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育报推出"关爱教师"系列讨论活动,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围绕"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的主题,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校长、教师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反响热烈,短短几日,千余名教师在微信平台留言,百余名教师发来署名文章,大家纷纷阐发在新时期如何做教师的思考和认识。今天,我们将大家的观点综述成文,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56.
宗佩佩  李映雪 《中国科技纵横》2011,(14):120-120,112
新时期的班主任管理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学生,需要运用智慧和爱心,抓住教育契机,班集体需要感动,学生需要感动。  相似文献   
157.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深化,使音乐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并且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能力,打造无痕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情怀,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总结出几点打造无痕课堂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8.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还都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激烈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本文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效创设的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9.
有幸追随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一起参与“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在我看来,“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意义的课题,与其他数学课题研究相比,更显现出一份诗意与灵动,更体现出数学教育的人文情怀。“无痕教育”体现着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与关怀;“无痕教育”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无痕教育”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  相似文献   
160.
教育者要让“无痕教育”根植于心田,善于运用“无痕教育”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让问题付之于情、施之于感,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其效果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