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3篇
教育   86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962.
刘刚 《职大学报》2011,(6):90-93,35
儒学与玉器有着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亦受影响。儒学的衰微使得玉器的象征意蕴呈现淡化的态势,玉器的礼制等级之象征,道德教化的载体,政治权利之代表,皆渐渐衰落。同时,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的数量品质之衰势凸显,生产数量急剧下降,品质亦逐渐衰落,瑞兽及食玉涌现。玉器在"神坛"之上遭受重创,被迫走向人间,回归日用,实现了发展路径的转向。  相似文献   
963.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晋南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晋南社火民俗体育分布区域广泛,了解和参与程度高的项目是锣鼓、秧歌、高跷、竹马、旱船、舞狮、舞龙等较为普及的项目;而被认为有可能消失的是转灯、麒麟舞、人熊舞、蛤蚌舞、甩杆等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项目.民众对民俗体育的态度总体来讲是积极的,社火民俗体育传播和传承的关键问题是对民俗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状况.晋南民众参加社火民俗体育的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传承文化.制约晋南社火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民众对民俗体育了解不够、政府组织乏力、民俗体育后继乏人等.建议加强社火民俗体育的调研、组织、领导和管理,使社火民俗体育进教材、入课堂,实行市场化运作等.  相似文献   
964.
朱吉胜 《大观周刊》2011,(52):193-193,183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四叭省稀有的民间文化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做好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薅草锣鼓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65.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图书典籍遭到了严重破坏。隋唐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典籍的收藏和整理,而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文化也受到重视,藏书数量十分可观,在典籍整理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66.
印度医学传人我国时,中医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理论和完整的体系.这与印度的医疗体系并不相同,所以,很难互相融通[1].但是因为佛医与中医有着共同的医学之道——祛病救人,这也是魏晋南北朝世人之所以接受佛教医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67.
在14年前的4月26日,一位从晋南浍河岸边走出的革命伟人,走过他人生的第95个春秋与世长辞。当我们在建党90周年之际,再次忆起这位老者时,仍然感动于他的生命曾经有过的激情燃烧,感动于他的博大胸怀和用一生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968.
国子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学府和教育机构,为士族子弟所设,始建于西晋武帝时期,在东晋南朝逐步得到发展完善,并直接影响着以后隋唐各代的教育制度。国子学以教授儒家经典著作为主,兼及《周易》《老子》《庄子》之学。  相似文献   
969.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天师道分化革新的大发展时代。它从一个不被主流思想认同并与皇权发生激烈冲突试图政教合一的民间信仰,转变为封建皇权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一部分。是其在与皇权长期斗争处于劣势条件下,在存亡之间选择的一种屈服化的折中表现,也是一种奉道阶级不断上层化,使其向圣洁化、官方化的自觉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