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杀戮地带     
《当代体育》2014,(8):1-7
东区疑云 论及剧情是否跌宕起伏,今年的常规赛并没有让球迷失望,尤其是在东区,步行者和热火的季末衰落和尼克斯的提前出局都让人始料未及,这让看似明朗的格局出现诸多疑云。  相似文献   
22.
走出来,真好     
<正>"嗒嗒嗒……"一阵枪响扫过耳际,我正身陷于一场激烈的战役中,闪烁的荧屏中时刻上映着血腥的杀戮……游戏终于结束了,我也该休息一会儿了。我抬起头,突然眼冒金星,如果不是有桌子扶着,我一定会栽倒。我立起身,缓缓地扶着桌子站起来,双腿好似灌了铅一样,难以走动。我只得一步一步地挪向洗手间。面对镜子中的我,简直难以置信,凌乱的头发,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狰狞的神情:"这是我吗?"  相似文献   
23.
“士兵奔赴疆场,非为送死,而在杀戮。”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历史教授乔安娜·伯克开宗明义,声称这本《面对面的杀戮》旨在“回归历史本真”,即,战争史不仅是一部杀人的历史,更是一部面对面的杀人史。她相信,战争环境不仅让其参与者抛去法律甚至道德之约束,更可从中得到“杀戮的快感”。即便由于技术的进步,现代战争已罕见刺刀见红的贴身搏  相似文献   
24.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集中体现在政治性杀戮上。据初步统计,较大规模的政治性杀戮事件共有27例,主要发生在晋、楚、齐、秦四国,这表明当时四国内外所面临的变革因素较多,变革的幅度较大。政治性杀戮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虽各异,但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应是反映为权力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5.
棋如人生     
  相似文献   
26.
以更多的爆炸回应那场爆炸.以杀戮回应那场杀戮。以对伦敦地铁和钟楼的爆破来回应密不透风的政府统治.这就是整部电影的逻辑.也是电影故事的基本框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7.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28.
8月,一位女教师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她叫孙祥玉.   孙祥玉之所以在教师节前“名动天下“,并非是因为她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尽管这些在她16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中并不缺乏.她原本会继续默默无闻下去的,就如同她过往的16年一样.她的“成名“,乃是因为她的死,因为她以带孕之身在长达2个小时的78记斧头杀戮下的惨死,更因为她的惨死就发生于光天化日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她惨死之际,围观的人群中,有学校校长、学区校长、乡长、司法局局长及当地派出所警察.   ……  相似文献   
29.
耳钉·队长·刀客每当我们提到斯蒂芬·杰克逊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有着巧克力色皮肤的壮汉,在他的一头乱发下长着一张典型的痞子脸,尤其是那个可以插进一支筷子的门牙缝更是当今NBA中的独一份。他的那张刀客一般的脸令人只要见一面,就永远难忘,也许在NBA只有卡塞尔的大牙和范·埃克赛尔的奇异脑型可与之媲美,如果他们三人有幸组成先发阵容的话,在视觉上就可以对对手造成极大的杀伤力。但在参加完中国赛的记者招待会之后,我对杰克逊的印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眼前的这位一身笔挺的名牌西装,含蓄的表情配合着斯文的语言的勇士队长,哪里有半点传说中的恶棍形象?分明是一位绅士,而且最令人值得尊敬的是,他在刚刚比赛之后,顾不得疲劳和满头大汗,在匆忙换上西服革履外,还戴上了耀眼的耳钉,将头发疏得一丝不乱,以示对记者们的尊敬。在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中,杰克逊也从不避讳一些尖锐的问题,坦诚得令人吃惊。马盖蒂是一位好球员,也很有责任感,但他是刚到勇士队,我来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我是队长,因此这里的老大只有一位,那就是我。在有记者提问本赛季在奥克兰,谁是老大这个问题时,杰克逊直接替提问的记者回答了他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30.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以平静的语气讲述了一棵城市里的树的生命历程。从很久很久就立在那里,到最终获罪被砍。树的一生,折射出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速度,也揭示了发展所带来的人性的扭曲。借鉴孙绍振教授对文本分析所用的“还原”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我对《那树》作了以下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